大伯一辈子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靠一个自行车修理摊位,几十年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抚育儿孙两辈。
如今已年过七旬,本可以安享晚年,仍然去工地打零工贴补家用,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真的算得上,为家庭倾尽所有。
今天是其金婚的大日子,他手书一篇,回顾五十年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情感细腻,文笔生动,伉俪情深,令人动容。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婚姻会有不同的感悟,随着时代变迁,婚姻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
但如果你已经组建了家庭,当然要去用心经营,和谐的家庭,总是你温馨的港湾、坚强的后盾、奋斗的源泉。
以下为其手书文字,原文誊录(略有删改),用他的意思来说,五十年的婚姻生活,不求感同身受,但求无愧于心。身为家族长子,也希望后辈都能够家和万事兴。
五十午前的今天10月15号,我和龚应芝美女,在当时是文革的后期,处身于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家、从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浪潮中。
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移风移俗,新事新办的号召。没有举行任何的仪式,我们就两手空空的,凭借一纸证书,共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什么婚期、假期,婚后又积极的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
开荒、扩大土地、建水库、修公路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头十年(74年-84年)
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互相体贴,互相关爱,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恋情,共同营造出了了像锡器一样,柔韧不易破碎的婚姻关系。
第二个十年(84年-94年)
在这十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国家的改革与开放,在农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我们二人不辞辛苦,科学种田,获得了小康水平,在这十年里我们的婚姻就像搪瓷一样光华发亮。
第三个十年(94年-2004年)
这个十年,由于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很多人下海经商。我们头脑发热,在没有任何的背景,又没有一技之长的情况下,破釜沉舟的选择了去农经商,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
在这片广阔的天地,却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沾点亲的认为我们是乡下农村的,当地的人认为我们是外地来的。在兰时真是举步维艰,白手起家,生活真是不易。因为我们上有老的,下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和女。
为了让老的安心,让一对儿和女,能积极向上适康地成长。艰难的日子里,我们没想去互相埋怨和指责,而是任劳任怨,共同克服。为了这个家,我们仍然互相不离不弃,把婚姻营造得如珍珠般美丽珍贵。
最近一个二十年(2004年-2004年)
在这二十年里我们共同送走最后一位老人。身有残疾的三妹得到了国家的福利照顾,住进县城福利院,晚年生活有了依靠。
我们的儿和女,也都各自成家立业了。现在就连我们的孙辈也成家立业了,我们很快就要四世同堂了。
在这短暂的几十年里,我们历经了人生的锡婚、搪瓷婚、银婚、珍珠婚、红宝石婚,一直到现在的五十周年金婚大典。
我和龚应芝美女也苦尽甘来,享受着天伦之乐和温馨的婚姻生活。在这吉庆的日子里,回想过往,我们的婚姻生活还算是成功的、幸福而温馨的。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有限,没有给子女们创下财富。反而我们的晚年生活还需子女们的资助,为此感到内疚。
在此,我们也劝所有的亲人们,婚姻就是缘份,因为有缘才能走到一起,所以我们就要珍惜,这命里注定的缘份。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和理解。共同营造出一个即温馨而又幸福的婚姻生活,使婚姻和家庭立于不败之地。
切记、切记。
自述于二0二四年公历十月十五日。
老一辈这一生最深的记忆,对于国家,可能就是农业建设、改革开放、下岗经商,他们丝毫没有所谓“农业哺育工业,工业不管农业”,“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百姓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样现在的矫情话,他们无私无畏。
对于家庭,有的只是奉献、包容与不计回报,他们无怨无悔。
也许,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担不起共和国的脊梁,但是,岁月浩瀚长歌里磨砺出的坚韧品质,聚沙成塔,足以成为这个民族的基石。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