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降压药吃了,血压却更高了?张先生55岁,患高血压多年,一直靠降压药控制血压。一天早晨,他测量血压发现偏高,便额外服用了两片降压药。
两个小时后,他突感头晕、肢体无力,家人紧急送医,确诊为急性脑梗塞。令人震惊的是,医生表示:“降压药吃对了,但吃法错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吃降压药不是为了降血压吗?怎么反而导致脑梗?
血压下降太快,反而更危险血压就像水管里的水压,太高会损伤血管,太低或骤降则可能导致供血不足。
张先生的错误在于,他短时间内服用了过量降压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
当血压骤降,供血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反而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风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研究指出,血压下降速度过快,比血压高一点更危险,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剧烈波动容易诱发脑卒中。

很多人以为,血压高了就该立刻降下来,所以一发现血压偏高,就额外加药。
但人体有自我调节机制,血压需要稳定下降,而不是“断崖式”下跌。
医生通常建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整应在24小时内逐步下降10-15%,而非瞬间降到“理想值”。
如果血压短时间内从180mmHg降到120mmHg,看似达标,实则危险,因为大脑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反而引发供血不足。
高血压患者最容易忽略的“血压反弹”更可怕的是,如果血压降得太猛,人体会自动触发“反弹”机制,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迅速回升。

这种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压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医学研究表明,血压波动大的人,发生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比血压稳定偏高的人更高。
所以,与其追求一时的血压“达标”,不如让血压保持平稳。
降压药的正确服用方式,你真的会吗?医生强调,高血压不是一次降到正常值就万事大吉,而是要长期管理。服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按时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降压药的作用是逐步稳定血压,而不是短时间内“压制”它。

2. 避免短时间内重复服用——如果血压偏高,不要急于加药,先观察30-60分钟,必要时咨询医生。
3. 监测血压波动,而非单次读数——血压每天都有波动,单次测量高一点并不意味着需要额外吃药,关键是看整体趋势。
4. 清晨和夜间血压更要注意——许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在凌晨或清晨,服药时间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确保夜间血压稳定。

医生表示,很多高血压患者的观念依然停留在“血压高就多吃药”的误区,殊不知,错误服药方式可能比不吃药更危险。
研究数据表明,4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因不规范服药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反而增加了并发症风险。
降压药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在医生指导下,让血压平稳下降,而不是骤降骤升。

张先生的案例不是个例,许多人都有类似的误区。
高血压患者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血压能降多少”,而是“血压能否长期稳定”。
那么,从今天开始,你愿意用科学的方式管理血压,避免盲目加药带来的风险吗?
参考文献: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