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找刘慈欣上综艺了,我现在只想看《三体》!

影视独舌 2022-11-18 11:28:24

《三体》的影视作品难产怎么办?刘慈欣顶上。

昨天,由B站出品,BBC Science Unit 承制的科幻及天文科普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正式上线,刘慈欣作为线索人物和讲述人,与全球最前沿的天文学家一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说起来,这已经是刘慈欣今年第二次出现在以科幻、未来为主题的节目中。在此之前,他与贾樟柯携手,在优酷推出的国内首档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中坐而论道,可惜效果欠佳,即便是在一向对谈话节目有打分滤镜的豆瓣上,也只拿到了6.9分。

钱钟书有句名言:“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见一下下这只蛋的鸡呢?”然而,各节目制作方不这么想。

虽然《三体》的影视作品已成“鸽王之王”,但刘慈欣已经开启了“巡演”。

《未来漫游指南》即使在名字上致敬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和《小灵通漫游未来》两部科幻作品,但它真正所瞄准的话题,几乎都与《三体》有关。

正如节目简介所言:与全球最前沿科研领域代表人物,一同探索刘慈欣科幻作品中提及的情节、科技与假象,是如何在我们身边发生的。

科幻作品搭台,科技唱戏,《未来漫游指南》更像是一款造价不菲的《三体》大型预告片,为B站即将在12月3日上线的动画版《三体》预热。

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刘慈欣预测外星人对待地球人类的态度时,片中适时出现了蚂蚁的画面,完美对应了《三体》中那句著名的台词:“你们是虫子”。蚂蚁,也成为了贯穿全片的意象。

刘慈欣又一次在节目中阐述《三体》里的宇宙社会学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发展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不变。

不过,恐怕是鉴于“三体迷”愈发有将“黑暗森林法则”神化的趋势,刘慈欣苦口婆心地劝导,“它只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但从实时弹幕来看,效果甚微。

至于节目组费尽心思请来的天文学家,则在无意中承担了“反派”的功能。

他们一生都致力于探索地外文明,渴望与外星生物交流接触。比如外星信息情报中心(METI)的主席道格拉斯·A·瓦科奇,曾在2017年连续三天通过雷达发射机向距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重复发送信息,并向其公布了地球在银河系中的相对位置,遭到了外界的批评。

刘慈欣的观点一如既往:连小孩子都知道,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说是科幻作家与行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拍的是两种理念的碰撞。从流量思维来看,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若从纪录片的角度看,重心的偏移也使《未来漫游指南》变得鸡肋:既无猎奇之感,也无科普之功。

难道请刘慈欣上节目的目的,就是让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十年前就已经得出的观点吗?这恐怕不是一档阵容强悍的纪录片应有的水准吧?

观看过程中,我对科学家们的两个比喻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dì)博士科普“中国天眼”的面积。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直径达五百米,如果把它当成一口装满炒饭的大锅,那它所装的米饭能让全世界每个人分到两碗。

还有一个是制造引力波。如果地球想向另外一个文明发出信号,引力波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星系中充满恒星、尘埃和其他物质,唯有引力波能不受干扰地穿过这些东西。

以目前地球上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利用引力波进行通讯,但大可以去想象它:如果你把两个重物放在一根棍子上,然后旋转它,就会产生引力辐射。比如,只要把几百万个旋转的哑铃放在一起,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可被测量的信号。

只言片语间,就形象地为观众讲明白了一些专业术语或科学仪器,但可惜的是,这些有趣的讲述在片中只是点缀,它们很快就被大路货一般的泛泛之谈和不断转换的空镜所覆盖。

刘慈欣在第一集的结尾说道,“我们广阔的宇宙中,如果存在着很多文明世界的话,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巨大的距离,而在这个距离上,文明的细节已经看不到了。”

这也是《未来漫游指南》给人的感受,缺乏充盈的细节,再宏大和具有吸引力的命题也是苍白的,与观众有隔阂的。

作为BBC承制的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的画面不可谓不精美,但优秀的科幻题材从来都不是由外表决定的。

当人们看完影片,深夜走出家门时,面对周遭的黑夜,心中涌动出无数的星光,才是科幻题材应有的观赏效应。遗憾的是,在综艺节目中,大家好像只把刘慈欣当成了流量密码,而科幻次之。

【文/许心强】

0 阅读:73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