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良说茶|千年一叶

掌上武义 2024-09-24 14:43:45

自从古代郎中神农氏发现了这片神奇的树叶后,生活在唐朝中期,被弃于竟陵西门外西湖畔的孤儿陆羽,在收留他的龙盖寺喝到了这种已被唐人称之为“茶水”的饮料,竟然让他念念不忘,终生嗜茶、精于茶道。

陆羽12岁离开这座寺庙后,在人世间颠沛流离,饱尝辛酸。成年后遇到一位贵人——谪守竟陵的当朝名臣李齐物,才改变了命运。恩人安排他当一名小官吏,都被婉拒了。

20岁的陆羽开始了一生中备尝艰苦的两次寻茶之路,足迹遍布江南江北,一路记下了大量的“茶”笔记。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的这位湖北佬,在湖州苕溪的一处民居里,对茶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孤灯清影,以茶相伴,7000多字的《茶经》写了4年整。这部中国茶学“第一书”问世时,陆羽已经47岁。

是这位智者发掘出了饮茶的深厚文化内涵;是这位智者设计和制作出了一套专用于烹茶和饮茶的精美茶具,把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高度;是这位智者倡导的品茶理念,助推了中国饮茶之风的盛行。

《茶经》篇首第一句即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陆羽对中国茶叶最佳产地的肯定。

1200多年后的今天,循着《茶经》的指引,我的双脚穿梭在浙中武义八山半水分半田、四季分明的乡野峰峦之间,这是一片地处北纬28°31ʹ—29°03ʹ,东经119°27ʹ—119°58ʹ的丘陵地带。

浙中这个叫武义的县,始建于三国赤乌八年(245年),距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前几年,我惊喜地读到了这样一首流传于武义的古民谣:“峰叠嶂,岗弥漫;日披翠,月漱香;嘉木奇,独秀妍;烦尽涤,神具爽;入民庐,贡朝堂。”

这不正是陆羽在《茶经》中描述过的产茶之乡的一幅真实而形象的画面吗?原来,武义在唐代时即是已成名的著名茶乡,茶文化和茶事业的基因密码代代相传。

回眸850多年前的南宋,在明招山讲学授道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就是一位爱茶之人。而他爱喝的就是武义“蒋富茶”。如今走进明招讲院,仍能看到讲院墙上张挂着的《明招山居杂诗》:“风檐袅茶烟,铜瓶语相泣。清阴一疎箔,不碍飞花入。”松柏树下,烛光摇曳,煮壶溢香,山风徐来,吕祖谦常与优秀弟子巩丰、巩嵘、洪无竞以及永嘉学者叶适等人共同品茗,为他们授业解惑并传扬东莱要义,这位大儒无愧是武义茶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武义茶业在历史上也曾有过高光时刻。比如在明朝时列为朝廷贡品的武义“春雨茶”,博得过京城群臣齐声喝彩;清代的后树、乌门两大茶市,茶商云集,交易兴隆,名满吴越;民国时的“后树云雾茶”,曾在日内瓦世界食品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不逊杭州西湖龙井茶。

为了一探浙中古代茶叶的制作和交易的雪泥鸿爪,我曾赴两处历史遗存参观考察。

第一处是磐安县玉山古茶场和古茶树生态园参观。玉山古茶场是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集中国茶叶加工、交易及茶文化内涵于一体,“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活化石’”的茶场遗址,在这座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里,我零距离见到了祭祀茶神的茶场庙、茶场交易管理用房、茶叶生产“车间”。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茶人忙碌的身影,闻到了氤氲的缕缕茶香。

磐安古茶场  图源:金华文旅

玉峰山下的这处古茶场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重建。据史载,晋时,道士许逊和当地茶农一道研制成“婺州东白”茶,被录入《茶经》列为贡茶。宋皇室定都临安后,茶场成为“榷茶”之地(茶业专卖),朝廷委派官吏进驻管理,成为浙中的茶叶交易中心。

古代朝廷对茶叶的交易也曾有过一套税收政策。譬如宋代就采纳过蔡京的《茶引法》,当时茶商贩销茶叶须向官府纳税(茶引),这部《茶引法》一直沿用到元、明、清,直到清末“引制”才在大部分地区被废除。

我参观的第二处茶历史、茶文化遗址在武义。

那年的三伏之末,溽暑尚劲,我踏上了古代通往金华的一条逶迤在山岭之间的“茶商古道”,前往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水阁村,探访坐落在村北的“水阁村新屋茶叶行”。

这座古道上的茶行历经300多年,外观极具南方建筑的特征,内观宽深敞亮,至今仍存放着简陋的制茶工具。清代和民国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曾是繁忙的茶叶加工、交易市场和茶商旅栈。春秋两季茶叶采摘下山在茶行炒制,高峰时到茶行参与交易者达数百之众。

那时宣平、武义一带的成品茶叶主要分水路和陆路运往金华、兰溪,再销往四面八方,而在水阁茶行完成交易的茶叶,就从这里经古道靠人力肩挑运出,“茶商古道”之称谓也由此而来。

据历史文献记载,到清初,全国各地的茶场(行)仍有1000多处,茶叶交易量虽无法得出准确数据,但也足见当时茶行业的兴盛状况。

茶行业发达的背后,必然有着一个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为后盾,以及茶文化的支撑。几千年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国人皆崇尚饮茶。从都市到乡野,从官府到平头百姓人家,都把以茶待客作为一种尊贵的礼节象征看待。正如梁实秋先生说的那样:“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这和历史上周人把茶叶作为贡品敬献周王;晏子把茶叶比作菜肴米盐;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茶入药;乾隆皇帝首封“茶学士”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古到今,爱茶者不可计数,但尤以文人雅士爱茶至深。就拿陆羽来说吧,他生性诙谐,闭门喝茶著书。他爱与文人和僧人交朋友,当时的女诗人李季兰、僧人皎然都是他的挚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饮茶作诗,比如皎然就写过一首《饮茶歌》:“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人在诗中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了饮茶后带来的感官和精神愉悦,读来十分有趣。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在一次茶文化研讨会发言时,曾精辟地指出:“茶是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一个精神符号。”对此我十分认同。喝茶不仅是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可不是么?即使到了当代,人们无论见客、聚会、办事,首当其冲的是泡茶互相敬奉。“把盏素瓷一盅,细品香茗一壶。”聊得来的更是一坐就是大半天,好心情就像是从茶壶里煮出来的。今年7月下旬,我专程前往武义县博物馆参观以《茶器探花·茶文化中的婺州窑》为主题的婺窑茶具展,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饮茶器皿,让我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以茶文化为载体出现的这一种中国礼仪现象,它具有的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它从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从源头奔流而来,终汇成泱泱大海。

一片神奇的绿叶,铺就出一条“三农”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古往今来,中国形成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而江南茶区产量占全国2/3。

当代中国,有967个产茶县,改革开放46年间,有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00多个省级贫困县依托茶产业助力实现了脱贫,武义就是其中之一。

一片神奇的绿叶,已经成为武义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6万多茶人,成为小康路上“绿色崛起”的虎虎生力军。一张张有机、健康、养生的武义茶叶品牌金名片,从茶乡飞向全中国、全世界。

辉煌的数据能说话。昔日的江南茶乡武义,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抓有机、树品牌、育龙头、促融合”举措,推动了茶产业“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健康发展。2023年,全县茶园面积12.15万亩,产量1.97万吨,茶叶一产产值12.57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32.7亿元,成为武义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富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武义集中力量打造“中国有机茶之乡”和“武阳春雨”两张金名片,23年前就被评为“中国有机茶之乡”。到目前全县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1.5万余亩,产量、产值全省第一。近几年连续获评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国家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吸引全国27家茶企品牌加盟区域公用品牌“武阳春雨”。

科技赋能,智制出圈。武义更香公司建成省内首条有机茶数字化加工生产线,全省领跑、全国领先。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利用丰富的茶旅资源,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全县涌现更香茶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园等一批网红打卡点,2023年获评全国“特色魅力茶乡”。

在武义当代茶业史的星空上,闪耀着一串明亮的名字——中国制茶大师俞学文、金国庆、祝雅松、祝凌平;优秀“茶二代”汤玉平、周胜春、方理、蓝有明、鲍王栋、祝斌凯、谢宏清;中国茶传播者“左圭奖”获得者、行业贡献茶人邓萍……

在本文中,我要满怀敬意地介绍一位被武义茶人亲昵地称呼为“我们的邓大姐"的人,她就是荣获中国茶传播者“左圭奖”的邓萍。邓萍的家乡在武义南部山区,她十分了解聚天地之灵气,汲万物之精华的“山头茶”并没有改变那里的人们不富裕的生活的历史。如何使“山中尤物"成为他们的“致富宝”,成为她青中年时代就在思考的问题。邓萍从县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退休后,投入茶协工作,并成为顾问,后来出任武义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茶业协会执行会长。她不拿工资不计报酬,一心满怀政协情,立志为茶事业作奉献。为了凝聚武义茶人,在她牵头下武义茶协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建在社会组织的党支部,后被聘为县行业党建导师;为了实现上海--武义茶文化的融合对接,她“三顾茅庐”,以诚心感动了上海茶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秋萍女士,打开了武义茶叶进军蕴藏着巨大商机的这座中国内陆特大型城市的大门;为了“茶二代”能顺利接过“老茶人”手中的接力棒,她不遗余力组织年轻茶人交流学习,组织他们到外地考察学习,参加培训比赛。茗香有一辨,余馨赠世人。邓大姐把人生的余辉无私奉献于这项绿色事业,向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千年一叶,一叶千年。

有人说,遇茶遇人皆缘分,喝茶仿佛是我们与茶的一场心灵对话;有人说,茶如人生有苦有涩,也有甘醇,需细品方知其味;有人说,茶桌是一方净土,在茶香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和疲惫,享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安逸。

茶园滴翠,茶香悠悠。从一片茶叶到一杯香茗,无不蕴含着茶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匠心制茶,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灵修行,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和一份执着坚守,记录下时代的发展变迁。

让我们向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茶文化致敬,向为茶事业奋斗的奉献者们致敬,让我们向身处的新时代致敬!

作者简介:

鄢东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散文集《石榴红》《时光底片》等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和中小学语文课外辅助教材以及语文模拟试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