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凌晨6时,搭载着37名专业救援人员及38吨特种装备的中国云南国际医疗队专机冲破夜幕,降落在仰光国际机场。这支配备全地形生命探测仪、卫星通讯方舱和蜂群无人机的精锐力量,将在未来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对缅甸实皆震区展开全覆盖式搜救。
科技救援体系首度境外实战
医疗队队长王振华在停机坪向新华社记者展示装备舱:”我们携带的毫米波生命探测仪能穿透12米混凝土废墟,无人机矩阵可3小时内完成50平方公里热源扫描。这套系统在2021年青海地震中成功定位过87%的幸存者。”据悉,队伍中还包含8名地震创伤专家,其配备的移动手术单元曾在土耳其地震中创造72小时连续救治143人的纪录。
东南亚联动构建救灾网络
随着死亡人数升至698人,区域合作机制快速响应。印尼军方29日午间宣布,两架C-130运输机已搭载15吨医疗物资从雅加达起飞。马来西亚灾难管理局启动”东盟应急通道”,向缅泰边境开放陆路救援走廊。正在越南访问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紧急拨款500万美元,并通过JICA派遣结构评估专家团。
多国政要凝聚救灾共识
印尼总统佐科在社交媒体强调:”从2004年海啸到今日,东南亚从未在灾难面前孤立无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深夜召开特别会议,批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基金采购救灾物资。日本外务省建立24小时多语言求助平台,其卫星成像系统已向参与国共享214处山体滑坡预警数据。
中国方案凸显系统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国救援队特别配置了”澜湄次区域应急协调模块”。该装置能实时对接中老缅泰四国灾害数据库,曾在2023年湄公河洪灾中缩短32%的跨境响应时间。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厅长李辉向本报透露:”我们与缅方建立了伤员三级转运机制,重伤员将通过中缅边境的畹町医疗口岸后送。”
截至发稿,缅甸国家救灾指挥部消息显示,震区已发生19次4级以上余震。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灾害评估小组警告,伊洛瓦底江流域可能出现继发洪灾,各国救援力量正争分夺秒搭建临时避难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在检验着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