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喃风 编辑丨喃风
“万国来朝”——这四个字,几乎成了唐朝的标签,闪耀着令人目眩的光芒。
我们津津乐道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阵阵,沉醉于长安城里的歌舞升平,却常常忽略了这盛世表象下,涌动着怎样一股不屈的铁血。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华丽皮囊下的铁血筋骨,看看大唐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硬扛着三大强国的压力,打出一片天地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031225743430538f80f461b1676604.jpg)
盛唐,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代表着唐朝国力的巅峰。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周边小国俯首称臣,那真是“横制六合而骏奔百蛮”。说句不好听的,那时的唐朝,就是世界霸主,妥妥的C位。
谁敢不服?打到你服!
然而,好景不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3ed9e6e4b21a25b1bcd640a8c392d5.jpg)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内乱,直接把盛唐这块金字招牌砸了个稀碎。
这就好比一个上市公司,业绩本来蒸蒸日上,突然爆出个财务造假,股价立马跳水,信誉也一落千丈。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国家四分五裂,眼看着就要凉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70921243462bde23f254a79106fe05.jpg)
家里已经是乱七八糟的,外面还盯着不少坏家伙呢。
吐蕃、南诏、回鹘,这三个原本在盛唐时期俯首称臣的小弟,现在一个个都翻脸不认人,开始对大唐这块肥肉磨刀霍霍了。
这就好比,一个曾经的江湖大佬,现在落魄了,以前的小弟们都开始不服管教,甚至想取而代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3384bdcfac5f6ce26bf0bcbfb60397.jpg)
吐蕃,曾经靠着文成公主和亲,跟大唐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布达拉宫,这座象征着两国友谊的宏伟建筑,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讽刺。
安史之乱后,吐蕃露出了獠牙,疯狂蚕食唐朝的领土,宁夏、陇山、安西、北庭,这些战略要地相继落入吐蕃之手。
这吐蕃,胃口可不小,除了大唐,它还把手伸向了西南,一度打到了恒河附近。妥妥的地区一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80b950f7de87acea33a5cd3f0fe13b.jpg)
南诏,这个原本依附于大唐的小国,也开始膨胀了。两次“天宝之战”,唐军损失惨重,“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不仅重创了唐朝的军事实力,也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创造了机会。可以说,“天宝之战”是压垮盛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南诏从此不再听命于大唐,甚至开始反过来侵扰唐朝的西南边陲。唐朝曾经帮助回鹘,回鹘也因此出力协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9e30699369750231146725e13eaf9b.jpg)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回鹘也开始不安分了。公元840年,回鹘被黠戛斯人打败后,开始打起了唐朝的主意。
他们看准了唐朝内外交困的局面,直接派兵30万南下,占领了河套地区——唐朝的“御用马场”。
你家失火了,邻居不仅不帮忙,反而趁乱偷东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1e7806101e526cb0a73a33d66744cb6.jpg)
内忧外患,内乱不断,外敌环伺,大唐的处境,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地狱模式。
然而,即便身处绝境,大唐也从未放弃抵抗。
这就好比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明知不敌,也要拼死一搏,捍卫最后的尊严。
面对吐蕃的步步紧逼,唐朝内部虽然乱成一锅粥,但对外敌的入侵却表现出惊人的团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8221fec15c7bd1be9f1295e400ddf7.jpg)
唐朝军队捷报频传:王宰在河东击败吐蕃,崔珙则收复了河西七关,全国上下士气大振。
公元848年,张议潮在沙洲起义,揭开了反击吐蕃的序幕。
唐朝支持下,张议潮军队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收复了包括沙州在内的十几个州郡。唐朝861年收复了重要的军事据点凉州。
百年失地,一朝光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1d14702eb758e39e9b5d2a99dadabd.jpg)
回鹘的入侵,更是对大唐尊严的挑战。李德裕,这位晚唐名臣,在幽州建立防线,严阵以待。
渔阳之战、胡山之战,唐军大获全胜,打得回鹘溃不成军。
李德裕乘胜追击,穷追猛打,硬是把不可一世的回鹘打到跪地求饶。乌介可汗率领残余的回鹘军队四处逃亡,最后死于内部争斗。
曾经称霸漠北草原的回鹘帝国,就此灰飞烟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6e17708fa5b0ca4980f2bab9b397216.jpg)
当初不起眼的南诏,如今却成了大唐的大麻烦。南诏不断袭扰安南和西川,让大唐疲于应付。
然而,大唐从未放弃平定南诏的决心。
公元875年,高骈率领五千精兵,渡河作战。在南定,唐军大破南诏军队,随后包围了交趾城。
唐军猛攻之下,南诏王骠信投降,送儿子去长安当人质,保证以后不再造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d0a3e6f57e067f106e85864ae881b9b.jpg)
唐朝的反击,如同困兽犹斗,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血性。然而,这辉煌的战绩,却掩盖不住一个残酷的现实:唐朝,已经病入膏肓。
这些胜利,不过是回光返照,并不能改变它最终走向衰亡的命运。收复失地,击退强敌,这些胜利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
长期的战争让唐朝元气大伤,内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方军阀势力膨胀,各自为政,朝廷越来越没权威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8759334873cc07a26a031717e220d3.png)
地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如同癌细胞一样,不断侵蚀着唐朝的肌体。更可悲的是,浴血奋战的他们,最后却卷入了政治斗争。
张议潮收复河西走廊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嘉奖,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压。高骈平定南诏后,也未能逃脱政治漩涡的吞噬。
这些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最终却落得个悲凉的下场。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在危机时刻,靠着几个核心员工力挽狂澜,但危机过后,这些功臣却被公司无情抛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f6e2a5542f30cc015cfa2ccb8486ee.png)
唐朝的衰落,根源在于内部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外部的强敌,固然可怕,但真正压垮唐朝的,是内部的腐败和分裂。
这就好比一个人生了重病,外部的细菌病毒固然是致病因素,但更根本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力的下降。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唐朝正式灭亡。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走向了衰亡。
曾经叱咤风云的巨头,如今却落得个倒闭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fc5942e72deb144bd3867782ab5541.png)
唐朝的兴亡,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一个国家要强大,除了经济文化要发展得好,更重要的是内部要团结稳定。
外部的压力,固然可以激发一个国家的血性,但如果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只会走向衰亡。
唐朝的血性,值得我们敬佩。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没有选择妥协和投降,而是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fcdd03065bb2f4f84b83b006b3970c.png)
唐朝的兴衰史,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处理好内部的矛盾,即使曾经再强大,最终也会走向衰亡。
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更需要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唐朝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一个王朝的辉煌与衰败,也照出了一个民族的血性与坚韧。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从中学习,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