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河北省黄骅市举办了迎庆“七一”和祭扫黄骅市烈士陵园纪念活动,开国大将黄克诚之子黄煦、张小娴夫妇,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陈人康等参加了活动。活动结束后,应沧州市盐山县政协邀请,黄煦、陈人康一行来到历史文化名城盐山县,纪念革命英烈,发掘红色资源。
艰苦奋战的冀鲁边——徐向前题
抗日战争时期,盐山县所在的“冀鲁边区”是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战六大战略区(鲁中、鲁南、鲁西、胶东、清河、冀鲁边)之一,位于山东省北部与河北省东南部的毗邻地带,西起津浦铁路和运河,东濒渤海,南隔黄河与清河区相接,北抵独流减河,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德州地区、滨州地区和河北省沧州地区的部分县市。
冀鲁边区的辽阔平原,是山东与河北突出的结合部,直接威胁着日本侵略者的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威胁着敌人的海上通道,威胁着天津、大沽、济南、德州、沧州等敌人的战略据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冀鲁边于山东抗战六大战略区中第一个高举起抗日旗帜,并举行武装起义、组建民众抗日组织和抗日武装,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辖河北、山东20余个县,600多万人,成为发展速度最快、主力人数最多的重要战略区。
萧华同志在周贯五将军回忆录《艰苦奋战的冀鲁边》序言中写道:“1937年秋,我八路军主力奉中央军委命令,挺进敌后,先后在华北各省收复了被国民党遗弃的大片国土,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我党我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 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震撼了日本侵略者。武汉失守之后,日本即抽调正面主力回师华北,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冀鲁边平原首当其冲,成为敌后斗争极其尖锐、极其残酷的地区。风回海上,波澜争立,血花溅处,烈火更红。在毛主席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冀鲁边的党政军民同仇敌忾,生死与共,以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迎接着炮火的洗礼,用鲜血和生命,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剔抉清剿’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武装挑衅,保卫着边区,保卫着家乡,使冀鲁边游击根据地岿然屹立于星罗棋布的碉堡群里,刺刀丛中,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辉煌的胜利,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归功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归功于冀鲁边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
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边人民全力支前,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最可靠的大后方,孕育了“大爱为国、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精神。一位开国上将、四位开国中将和十七位开国少将都曾经战斗在英雄的冀鲁边区,这里也长眠着数以万计的革命英烈。
盐山,位于沧州市东南部,东临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东,素有“冀鲁枢纽”“京津门户”之称,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0万。作为冀鲁边区革命的突出代表,盐山县的人民谱写了华北民众前仆后继、浴血抗战的光辉篇章。
盐山县烈士陵园盐山县烈士陵园坐落于盐山县城区,占地约10亩。进入大门,正对着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着革命时期的藏品和英雄事迹介绍。陵园西部伫立的烈士纪念碑修建于1955年,正面楷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东侧题写“争和平争自由革命烈士精神不死”,西侧题写“为民族为解放中华英雄遗范永存”。
陈人康、黄煦、张小娴与盐山县政协主席付志敏,马振华烈士后人、县公安局原副局长马新义,盐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朱林路、副局长谢国新,盐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崔炳才,盐山革命纪念馆名誉馆长张长生,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胡山等,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致敬、敬献花篮,付志敏主席与陈人康、黄煦、张小娴整理花篮缎带。
左起:付志敏、陈人康、黄煦、张小娴
纪念碑北侧并列着三座烈士墓,正中为杨靖远烈士墓,西为韩永宝烈士墓,东为马振华烈士墓。其后及左右两侧排列着64座烈士墓。2016年,烈士陵园被盐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政协主席付志敏等陪同下,陈人康、黄煦、张小娴一行参观了盐山烈士纪念馆,详细聆听了名誉馆长张长生和抗战英雄后人的讲解。
盐山县是革命老区,早在中共建党的第二年便有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22年,这里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7年建立了中共盐山庆云联合县委、中共津南特委。盐山县是冀鲁边地区党组织的发源地、活动中心。在大革命时期,“马颊河民工暴动”、津南农民自卫军、津南农民革命军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开展反军阀、反封建武装斗争,盐山县是津南鲁北革命活动的中心。
党的基层组织在这块古老大地上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盐山县已拥有567个党支部,9430名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奋起抗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8天,盐山共产党人就团结带领各界群众首举义旗,在旧县(今盐山县千童镇)率先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点燃了冀鲁边抗日武装斗争的烽火,确立了盐山在红色冀鲁边区的战略中心位置。盐山军民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一次次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一大批优秀盐山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历史的壮烈篇章。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仅盐山县抗日干部、战士和群众被害人数就多达3863人,其中区、营级以上干部49人,战士742人,群众3072人。新中国建立后,民政部审定公布的全国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单中,盐山籍的、牺牲在盐山的和在盐山战斗过的抗日英烈就有马振华、杨靖远、邸玉栋、李子英、崔兰仙、傅国光、于文彬、张岫石等17人。解放战争时期,盐山作为山东根据地的大后方,为支援解放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有1.26万名青年参军,2万多民工支前,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观红色印记·盐山革命历史展
为追寻红色足迹,铭记革命历史,缅怀先烈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盐山革命精神,盐山县委宣传部、盐山县委党史办举办了“红色印记·盐山革命历史展”。展览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盐山各个时期的革命英烈和党史人物,再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戎马倥偬的峥嵘岁月,铭记他们为创建新中国所立下的不朽功勋。
【中共盐山县委书记任秋彦(左二)、县长潘佳庭(右二)、县人大主任刘进锦(左一)、县政协主席付志敏(右一)、与黄煦(右三)、陈人康(左三)交流弘扬红色文化工作思路。】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救国会成立广场“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号召共产党员到农村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1937年7月14日晚,中共津南特委负责人马振华、邸玉栋等,邀集当地声望较高的爱国民主人士周砚波、崔吉章、杨铮候、吕墨翰在盐山县李连家村开会,商讨救国大计,号召大众和各阶层人士联合起来一致抗日。
1937年7月15日,盐山县旧县镇北广场召开群众大会,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周砚波任救国会会长,邢仁甫任救国军司令。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津南济北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冀鲁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由此全面展开。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发展十分迅速,后来升格为总会,下设13个分会,整个冀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势越来越大。同时,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也不断扩大,到1937年10月中旬,乐陵、盐山、无棣、宁津等各县都有了救国军的队伍,救国军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500余人的武装。同年11月,部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进攻盐山,攻打庆云,奔袭无棣,围攻乐陵,转战宁津,在消灭大批伪军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12月,救国军改组为国民革命军敌后别动总队第31游击支队,1938年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第六支队,成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
在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旧址参观。
平原抗战光辉范例:韩集伏击战1939年1月下旬,日军在盐山县城集结一个旅团和大量伪军,沿盐山、乐陵公路向八路军挺纵六支队驻地盐山县旧县镇扑来,妄图消灭六支队。根据敌情,六支队迅速撤离旧县镇,敌人扑空后随即南进。1月20日,由安插在盐山县伪商会的内线王雅清提供的情报得知,驻在盐山城的日寇西村中队200多人,抓了60多辆大车,准备第二天到旧县镇来安据点。六支队政委周贯五立即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在韩家集附近设伏,打响冀鲁边平原抗击日寇的第一个歼灭战。
抗战时期战斗在冀鲁边的周贯五
会上决定,周贯五政委带支队指挥部隐蔽在韩家集西边的韩沙州村,前线由7团的副团长仉鸿印和政委陈德负责指挥。吃过晚饭,参战的7团和支队警卫连集结完毕,等待出发。周贯五战前动员:“同志们,日本鬼子在我们边区横行霸道,残害了我们多少兄弟姐妹,毁坏了我们多少房屋庄稼,这口苦水能够吞下去吗?”“不能!”“今天,报仇的机会到了!这次战斗,是我们六支队第一次大规模地同鬼子较量,全区军民都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打出威风,来一个旗开得胜,将西村中队二百多鬼子全部吃掉!”
敌人全部进入我军包围圈后,前线指挥所一声令下,埋伏在公路两侧和南面的部队一齐猛烈开火,子弹飞蝗般射向敌群。埋伏在西头的一个连队见前边打响,赶紧收拢袋口,朝敌人背后开起火来。敌人冷不防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当即死伤过半。活着的哇哇乱叫,有往大车下钻的,有来回跑的,有乱打枪的,像受惊的野马,乱成一团。
韩集镇伏击战版画
经过一阵混乱,鬼子慢慢冷静下来,开始有组织地向我阵地还击。机枪、步枪子弹刮风般扫过来,炮弹也落在我军阵地上。部队开始有了伤亡,战斗渐渐地形成胶着状态。开国中将周贯五回忆:“我在支队指挥部里听到这个情况,急忙带着人赶往伏击阵地。这时快到正午了,太阳照在头顶上,使人微微感到暧意。我到了韩家集村边,只见阵地上成群结队地来了许多当地群众,大都是青年,扛着土枪土炮,要求参战打鬼子。也有些妇女和老大爷,在忙着运送伤员、包扎伤口,把烙饼、馒头、玉米饼、窝窝头分送到战士们手里……
总攻开始后,部队听到号令,高喊着杀声,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公路。附近的上千名群众,拿着土枪、木棍、铁锹、粪叉,也一齐冲上前去,犹如潮水般漫上公路。鬼子们慌忙跳出坑来,三个一堆,五个一团,东窜西闯,企图冲过人海。部队、群众一齐拥上去,几个人、十几个人围着一个鬼子,用刀刺,用棍打,用枪托砸,公路上只听得刀棍声和鬼子倒下时的哀嚎声。
据周贯五将军回忆:“一个日寇军官在三个鬼子兵的掩护下,企图向西突围,被支队警卫连长柳润亭带人围住,经过一阵肉搏,三个鬼子都作了刀下鬼。日寇军官也受了伤,他双手持刀,眼里射出凶光,正要冲上来拼命,不料横里飞来一柄粪叉,不偏不斜正好扎在他的头上,紧接着一把铁锹把他拦腰劈倒,又一把粪叉死死地扎在他的脖颈上,日寇军官就这样翻了白眼,吐出了舌头,结束了侵略掠夺的罪恶生涯。后来查明,他就是西村中队长。”
战场缴获的日军西村中队长的相册及其与家母照片
经过一天的激战,我军全歼日军一个中队,缴获武器、粮食、药品60多车,其中三八式步枪200余支,弹药无数,掷弹筒4具。
韩集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周贯五将军指出:“韩家集这一仗,旗开得胜,首战告捷。它给边区的广大抗日军民有力的鼓舞,也给那些患‘恐日病’、持‘怀疑论’的人一次深刻的教育。它证明了我们在广大的平原上,也能开展游击战争,并获得胜利,证明了毛主席号召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是无比正确的。”
韩集镇伏击战纪念碑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同志在当年的年终总结中讲到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时说:“我年青的挺进纵队,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一直坚持到现在,并未气馁,并且已取得了很多的胜利,尤以韩家集等战斗,更是平原战斗胜利的光辉战例。”
随后的春节,周贯五政委和中共冀鲁边特委民运部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马振华在旧县镇组织召开了军民联欢会,各级抗日组织和团体、各界爱国人士上千人参加。周贯五和马振华在大会上向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民众抗日热情高涨,纷纷要求加入八路军,保家卫国,驱除倭寇。
马振华烈士故居大家随后来到盐山县千童镇后韩沙洲村,聆听马振华烈士的长孙马新义讲述冀鲁边区抗日英烈马振华的事迹。马振华曾任津南地委书记,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组织者、创建者之一。
1937年,津南特委与鲁北特委合并为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马振华任组织委员。他与多位爱国志士一道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先后在津南建立起农、青、妇等群众抗日团体,掀起了津南300万群众的参军参战热潮。他为边区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殚精竭虑,不辞辛劳,被群众誉为“边区慈母”。1940年9月,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薛庄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敌特侦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马振华故居参观后留影
在马振华故居旁边的墙上,大家还看到几位抗战英烈展板。其中一幅是付云生烈士——县政协主席付志敏的祖父。
付云生1914年出生于千童镇后韩村,1933年受马振华、付炳翰影响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我党组织和领导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任“挺纵”六支队军需主任。1939年2月他随部队开赴鲁南,任鲁南第二铁道游击队政委,带领部队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数次参战,屡立战功。1947年,付云生调任鲁南军区武装工作队任政治委员,同年改编为武工大队,任大队长(正团级)。1947年7月底,为配合叶陶兵团过泗河与陈唐兵团汇合,付云生带着凫山县大队在马坡镇西侧水流湍急的泗河搭浮桥。他与战士们忘我奋战,劳累过度,突发高烧。战士们在当地村里找了一个中医给他看病,未料该中医竟是敌特分子,药里被下了毒,付云生不幸牺牲。1963年春,烈士遗骨由政府协助荣归家乡安葬。
2019年清明节,盐山县委、县政府为付云生立碑,以铭记他为民族解放做出的贡献。
陈人康、黄煦、张小娴与付云生烈士之孙付志敏(右一)、付新敏(左一)在展板前合影。
五桃木阻击战1941年以来,日寇为用“囚笼”封锁冀鲁边根据地,在边区遍筑岗楼、据点。这些岗楼、据点,像密密麻麻的钉子钉在边区平原上,使抗日军民行动十分不便,给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
1943年,冀鲁边区发生司令员黄骅遇害和原司令员邢仁甫叛变事件,山东军区任命周贯五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再次临危受命,周贯五从山东分局赶回冀鲁边。老百姓奔走相告,“周老头又回来了,这下可好了!”边区军民又有了主心骨,坚持根据地信心大增。敌人密切关注周贯五行踪,布置大批密探和情报网,走一村,追一村。
1943年11月,冀鲁边军区政委周贯五带着一个连和军区司令部作战股长周云等机关干部,取道盐(山)庆(云)公路以南的地方,到一分区检查工作。这天,部队夜晚10点多钟到了盐山县五桃木村宿营。拂晓前,侦查员突然跑来报告“有二、三十个伪军好象要进村庄。”周贯五赶紧命令部队在村西集合。他借着晓色,远望东、南、北方向都有一排排黑影在移动,还隐约听到急促的马蹄声。情势危急,周贯五立即命令部队沿着道沟,用最快的速度向西行进。打算再向南撤,利用鬲津河的有利地形脱险。天亮后,他发现日伪军有上千人,且敌人骑兵正在向右翼伸展,显然已经发现了我军,企图利用骑兵的快速,抢占坊子和旧庆公路,截断我军去路。我军面临被敌军包围的危险。
“首长!”作战股长周云的脸上显得很严肃。他用慢而重的语调向政委说:“首长,看来这一仗少不了!硬拼要吃亏,全撤来不及。还是把我留下,带二排顶住敌人,你带同志们先走!”
“不!”周贯五决断地说。谁都知道,要是留下一个排,他们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是,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首长,同意我的要求吧!”周云焦急地用央求的口气说道。
周贯五将军回忆:“情况越来越危急。每过一秒钟,敌人就靠近我们一步。时间已不容许我再迟疑不决,我知道此刻一百多人的生命,全靠我立即作出严肃、负责的决定。我再看看周云,他仍在用焦急、希望的眼光看着我。‘就这样!’我咬着牙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我回过头来,又看到副连长张树德似乎想和我说话。这个虎彪彪的小伙子,曾经在我身边当过几年警卫员,我知道他的脾气,他不多说话,自己想做的事情,先从目光里流露出来。我看出他也想留下,就对作战股长说:‘周云同志,张副连长留下来帮助你组织战斗。’他们听到这一决定,高兴地互相握了握手。”
二排向敌人开火,敌军以为我军要停下来和他们决斗,弯着腰慢慢向二排故意暴露出的目标压缩,日军骑兵也转过头来向二排进攻。
枪声越来越近,在警卫员的再三催促下,周贯五才拖着沉重的双腿离开了二排阵地。“我和同志们默默地走着,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我听着背后的枪声、炮声,真想带部队冲回去,但理智告诉我必须克制自己。我们怀着沉闷痛苦的心情,穿过了公路,摆脱了敌人,到了鬲津河对岸的安全地带。我们遥看东北方向,焦急地等待着二排的同志们。”
二排战士们面对数十倍之敌,英勇顽强,坚持阻击敌人至中午,为部队摆脱敌人赢得了时间。周贯五将军回忆,“正午十二点,远处的枪声由稀疏转为沉寂,这时从五桃木方向奔来两个满身血污的人。‘啊,二排的同志!’我大步迎了过去。‘首长,他、他们……’这两个战士眼里含着泪花,嘴唇不停地抖动。我什么都明白了。我遥望着五桃木方向,发觉自己的视线有些模糊了……”
此次战斗,除两名身负重伤的战士在群众掩护下突围外,其余四十名参加阻击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
左起:马新义、黄煦、陈人康、付志敏向烈士敬献花篮
周云烈士,26岁,原115师侦察科副科长,师部多次派他执行特殊任务,都能出色完成。1941年11月,日伪军5万多人在留田包围师部和山东分局,周云带几个侦察员走在最前面,几千人在两股敌人之间1.5公里的间隙中成功突围。1943年4月至7月,罗荣桓司令员去华中军区治病,周云带一个红军老连队,一路跟随负责组织和保卫工作。8月,罗司令特别指派周云为冀鲁边军区作战股长,随周贯五到边区。仅仅3个月,就为掩护周贯五部突围献出年轻的生命。
1976年七八月间,周贯五将军做完肠癌治疗不久,尚未完全康复,第一个心愿就是回到冀鲁边,重走当年抗日战争地。在德州市和宁津县他一直打听五桃木村,要去悼念与他同赴国难的战友,给他们敬一个军礼。因行政区重新划分,有关方面没有找到该村。1987年,老将军带着无限遗憾,离别人世。2015年,将军之子张隆裕在盐山县又提及此事,县政协副主席吕少军多方查证,确认盐山县庆云镇的张桃木村,便是当初的五桃木村(后更名)。2017年,张隆裕兄妹三人完成父亲的夙愿,与盐山县委、县政府共同出资,在战斗旧址为四十位烈士立碑纪念,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2017年纪念碑揭碑仪式,周贯五将军后人留影。左起:周甄励、长子张隆裕、长媳孟东军、次子周立励。
得知我们来五桃木祭奠英烈,周贯五将军之女周甄励打来电话,激动地表示:“80年前,四十二位勇士明知没有生还的可能,义无反顾,选择了牺牲,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默默地、无怨无悔地躺在这片土地下。这是何等的情怀,何等的壮烈!纪念碑的落成,表达了我们对烈士的无限敬意,也了却了父亲多年的心愿。每当想起四十烈士,我的心情都无法平静。他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们告诉我什么是信仰,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每次站在父辈当年战斗的土地上,看到冀鲁边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越来越完善的冀鲁边革命纪念馆,看到越来越多的红色文化遗址被挖掘和保护,看到根据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激动和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这就是父辈和先烈为之流血牺牲的初心,我们可以告慰他们的的英灵。感谢所有为弘扬冀鲁边红色文化而付出的人们,感谢冀鲁边的父老乡亲们。作为冀鲁边后代,我骄傲!”
盐山县华北红色文化发展座谈会6月27日上午,盐山县政协组织召开“华北红色文化发展座谈会”,研商盐山县红色文化发展前景。县政协原副主席王金良、吕少军,县政协副主席王海池,县文化局原局长张吉忠,县公安局原副局长马新义、县卫健局原副局长韩玉赞,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庆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俊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朱林路、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崔炳才等,与陈人康、黄煦、张小娴、胡山等一行进行了座谈。
付志敏代表盐山县四大班子领导热烈欢迎陈人康会长一行在百忙之中莅临盐山考察指导盐山红色文化发展工作。盐山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爱国人士辈出。盐山县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盐山县革命烈士陵园迁建项目是盐山褒扬烈士纪念设施工作的大事、要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工作进展,争取用最快的时间落地。他表示,盐山县组织此次红色文化发展座谈会,主要是请陈人康会长一行结合对盐山红色文化工作的感受和县烈士陵园迁建项目给予指导。
吕少军汇报盐山红色文化发展情况,指出盐山的红色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人物事件影响深远,不断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化并开发、保护、利用,对继承革命传统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马振华烈士之孙、县公安局原副局长马新义表示,做为革命老区,盐山县红色文化的底缊非常深厚,尤其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牺牲烈士791人。搜集、挖掘、整理好这些悲壮的历史史料,宣传、宏扬老一辈的革命业绩,是我们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朱林路介绍了盐山烈士陵园迁建情况,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2022年11月9日,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批复同意迁建盐山县烈士陵园。该迁建项目规划建设面积62.42亩,规划建设内容为纪念碑、烈士墓区、华北民众抗战纪念馆、纪念碑林、烈士名录墙等内容。“纪念碑林”的石刻拟以罗荣桓、徐向前、陈光、朱瑞、萧华、陈士榘、周贯五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为主题的评价或论述,并希望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领导为“华北民众抗战纪念馆”题写馆名和纪念馆题词。
黄克诚大将之子黄煦在座谈会上发言
黄煦回顾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的构成、脉络传承及其在华北波澜壮阔的发展情况,强调了红色革命事业的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说,英雄的冀鲁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的红色基因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希望把新的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好,告慰先辈英灵,教育后辈子孙,世世代代高举红旗,宣传弘扬。
陈士榘上将之子、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人康在座谈会上发言
陈人康谈道,自己是第一次来到革命老区盐山。通过两天的参观学习,收获不小,感触良多。盐山历史悠久,红色文化更是丰富浓重,但宣传工作还应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盐山主要为平原地貌,山水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因而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更应当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欣闻盐山革命烈士陵园迁建的立项审批都已经基本完成,希望这一工程的规划、建设、布展,能够高起点、大格局,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大力宣传华北民众的抗战及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要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应该注重考虑加强研学结合的潜力挖掘,加强与其它发展起步早、建设成效明显的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他接着说,两年后,我们将迎来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日,届时,可协助邀请众多开国将帅后代来盐山,共同见证新的盐山革命烈士陵园及“华北民众抗战纪念馆”的揭幕落成。
参会同志们围绕盐山红色文化发展畅所欲言,为盐山文化发展献计献策,为进一步传承发展盐山红色文化事业、为县革命烈士陵园迁建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
付志敏同志表示,盐山同志们一定不负众望,以时不我待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县烈士陵园迁建工作,把新烈士陵园打造成盐山的红色教育精品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研学基地,打造成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革命英烈纪念设施提升示范点。盐山是红色冀鲁边抗日烽火最早燃起的地方,这片光荣的热土上,英雄辈出。饮其流者怀其源,借助今天的座谈会,我们决心将先辈们的抗战精神在英雄的冀鲁边焕发荣光,用我们扎实的工作发展好红色文化事业,把红色冀鲁边不朽的英勇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冀鲁边抗日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战旗,铸就了铁骨铮铮的八一军魂。作为华北民众抗战的突出典型代表,冀鲁边区的广大民众与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感人事迹数不胜数,英雄气概荡气回肠。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写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正如周贯五将军所指出,“冀鲁边平原没有山,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靠山。只要我们永远与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便永远不可战胜。”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就要在立根固本中挺起精神脊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认真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不断把革命先辈英烈们为之洒尽热血而未竟的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致敬伟大的冀鲁边革命老区的人民英雄!
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冀鲁边革命先烈们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胡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本文系作者授权《祖国》杂志社祖国网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