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同事,几乎每天都在和我说,自己精力不够,自己很累。但是每当周一上班,谈及上周末都做了什么的时候,她总带着略显疲惫的神态,以及力气不足的架势和我分享她周末从北京的北五环先是跑到了顺义,然后中午开始转战大兴,傍晚还能去趟通州,回家的路上顺便逛个街的故事。
每每此时,我都会发自内心地问一句:你真的精力不够和累吗?我的周末是真的在家躺尸两天,而你的这些活动,我完全看不出来你精力不够。
她回答我:我没办法,我在家呆着就会状态非常不好,所以我得找点事干。
我一度认为她是在矫情绿茶以及凡尔赛,嘴上说着特别累,但却在不经意间透露自己充实的业余生活,非常喜欢在工作之余挣钱如此种种。然后再偶尔和我分享一下她最近有些抑郁,不爱动弹,以示自己“好可怜”“好惨”。
然而,最后还是出去浪了一整天等等。
对,我不仅认为她在凡尔赛,我还很不理解:既然你那么累,为什么不在家休息着呢?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丘吉尔的黑狗》,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人之所以让自己很忙,是为了对抗抑郁。
《丘吉尔的黑狗》不止讲述了丘吉尔一个人的故事,它还介绍了卡夫卡的身份认同感问题,以及牛顿的人格问题。看了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原来厉害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抑郁。
因为抑郁,是不挑人的。
除此之外,这本《丘吉尔的黑狗》还用大篇幅呈现了一些精神分析的理论,这和作者的从业背景有很大关系。他对精神领域的研究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影响,但他也没有完全顺应二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在总结过往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精神疾病的看法。
安东尼·斯托尔是英国的一名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在大学担任过研究院,同时还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的院士、牛津大学格林学院的名誉院士等等。
在这本书中,先是用前面的四章介绍了几位名人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卡夫卡和牛顿。而说到丘吉尔,最初就是他用“黑狗”来形容抑郁症的,直到现在,人们都已经习惯了用这个称呼来指代抑郁症。
这本《丘吉尔的黑狗》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在探讨人的发展以及人格结构中的问题,大概是作者从业背景的原因,对于精神对于精神分析的阐释较为厚重,起初读起来会有些吃力,但值得反复品味。
书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关于丘吉尔其人。
多数人对丘吉尔的了解,大都停留在英国首相这个头衔上,但实际上它的成就不只如此。
首先,他是公认的,历史上掌握英语词汇最多的人,据说高达12万;在他执政的几十年里,还写出了60本书,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在《丘吉尔的黑狗》一书中,也提到了丘吉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停止过写作的事情。
“被迫陷入低谷时,丘吉尔可能就是利用写作来对抗不可避免的抑郁的。”
实际上,丘吉尔正是用不停的写作,来释放自己的野心的。
由于幼年被父母忽视,丘吉尔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自尊,所以在成年后,就势必要从外界寻找这种自尊的缺失。
于是他在性格上开始野心勃勃,在写给母亲的信里,他提到:“如果不能出人头地,那就太糟糕了……”可见他对成功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 只有成功才能让他在自尊水平上达到平衡。
这样一来,他的野心勃勃几乎是强迫性的,不能让自己停下来。这点在他的性格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他对待周围人是非常没有耐心和苛刻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即时满足,情绪发展固着在了生命早期。
生命的早年,孩子会有一种全能感,因为只要一哭一闹就会有人来看他,这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己是宇宙中心的感觉。而一部分人在成年后,就会带着这种宇宙中心的感觉去做事。一旦周围人没能马上满足他的要求,他便会产生一种恐怖的被遗弃感,当事与愿违,没能立刻达成自己想法时,便会抑郁。
所以我大概能开始理解我的同事了,之所以在她感到“很累”的情况下还在外面到处跑,是因为停下,远比“很累”更恐怖和不能接受。只有动起来,才能远离抑郁。
小二上茶
你个瓜娃子不晓得这几年老子都是自贴腰包的哦……[呲牙笑]胎神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