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俄罗斯就像是一个行走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独巨人:俄罗斯的种族、语言、宗教、历史、文化在东方国家眼中似乎都属于西方式的,可长期以来俄罗斯却始终被排挤在西方主流体系之外。俄罗斯不仅没被西方国家所接纳,而且还被各种歧视、打压与制裁。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这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正是这种地跨东西的独特地缘区位塑造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精神。
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3/4左右的国土位于亚洲。这么看来俄罗斯似乎应当是一个亚洲国家。可俄罗斯3/4左右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可在古代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却并没今天这样明确。欧洲的文明最初发源于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罗马人称多瑙河-莱茵河边界线以外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为三大蛮族。
如今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捷克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保加利亚人等民族就出自于当初的斯拉夫人。罗马人对斯拉夫人生活的东欧平原地理情况了解得并不多说,所以罗马人并没将这一地区划在欧洲。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黑海、亚速海、顿河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
公元5至6世纪在由匈奴西迁引发的亚欧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这其中的东斯拉夫人后来逐渐繁衍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大支系。9世纪上半叶北欧维京人中一支向东发展的分支开始出现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在芬兰语中被称之为罗斯人,而当时的东斯拉夫人一般称他们为瓦良格人。当时东斯拉夫各部落之间常年混战。其中一些部落为壮大自己的实力就邀请罗斯人前来助战。
一开始罗斯人是东斯拉夫人请来助战的雇佣军,然而实力壮大之后的罗斯人就趁机赖下不走了。罗斯人推选出留里克、西涅乌斯、特鲁渥三兄弟带领族人们分别前往诺夫哥罗德、白湖和伊兹博尔斯克建立国家。不久之后西涅乌斯和特鲁渥相继去世。从此大权独揽的留里克开创了统治俄罗斯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他的亲信奥列格于公元882年率兵南下攻克了基辅。从此由罗斯人统治、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基辅罗斯国家正式诞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涌入到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并与当地的拉丁文明逐渐融合。如今西欧国家在人种和文化上主要是由日耳曼人融合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形成的;俄罗斯却是一个典型的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两边在种族上是存在差异的。从公元988年起基辅罗斯皈依了东正教。这东正教按说也是基督教的分支,但和西欧的天主教、新教在基督教内部属于不同教派。俄罗斯和西欧国家之间在种族差异之外又平添了教派差异。
俄罗斯不仅是一个东正教国家,而且是东正教国家中的唯一大国。长期以东正教盟主自居的俄罗斯不可避免会介入到东正教与西方教派的争端中。这样一个与西欧各国差异性巨大的国家还曾被蒙古人统治过两百多年。从1240年到1480年俄罗斯被西征的蒙古人统治长达240年之久。蒙古的统治使俄罗斯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失之交臂。这导致了俄罗斯在近代史上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局面。
正是蒙古人的征服统治使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这三个民族出现了分野。蒙古西征时基辅罗斯已分化成一系列公国。蒙古人征服了基辅罗斯绝大部分领土,只有西部的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波洛茨克公国保持着独立。这两个公国后来就演变成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被蒙古人征服的罗斯公国中有一个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蒙古统治者。蒙古统治者授予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尔”的头衔并命其征伐不听号令的王公。
莫斯科大公国趁机利用蒙古人的威势削平群雄从而得以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到了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反戈一击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当时在位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曾迎娶过东罗马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从此莫斯科的统治者就以继承东罗马帝国正统的“第三罗马”自居。莫斯科大公的头衔从此改成了沙皇。莫斯科大公国也以此为标志升级成为沙皇俄国。
伊凡三世、瓦西里三世、伊凡四世三代沙皇先后征服了诺夫哥罗德、特维尔、普斯科夫、梁赞等罗斯公国以及从蒙古金帐汗国分化出来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至此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这几位早期沙皇在扩张领土的同时也致力于中央集权。伊凡四世死后皇位继承出了问题并引起波兰的干涉。经过长期的动乱后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于1613年2月21日被国民议会推选为沙皇。
俄国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由此开启。自从1598年征服失必儿汗国后俄国人已越过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这时的西伯利亚并没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原始部族。俄国人用火绳枪征服了这些西伯利亚的原始部族。截至1637年俄国人已推进到鄂霍次克海一带。此后沙俄在向南方黑龙江流域扩张的过程中与清帝国迎头相撞。双方的碰撞以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为标志暂告一段落。
从1696年起开始亲政的彼得大帝在俄国实行全方位的西化改革:彼得为学习造船技术伪装成一名下士前往荷兰造船厂当学徒。他回国后效仿西方国家兴办学校、创建工场、开设报馆、培养新式海军、成立国家科学院、翻译国外著作......这时的俄罗斯已是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偌大的俄罗斯竟没一个终年不冻的出海口。尽管俄国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然而北方航线在那个不具备破冰技术的年代几乎没什么利用价值。
彼得大帝通过发动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战胜北欧强国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随后彼得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位于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圣彼得堡以便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当时自认为文明层次更先进的西欧各国看俄罗斯大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视秦、楚为西戎、南蛮的感觉。彼得大帝掀起了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风潮:俄国人开始热衷于在服饰、建筑各方面模仿西欧国家,彼得堡的宫廷开始热衷于说法语。
彼得大帝之后俄国又出了一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从1772年到179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使已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从此在欧洲地图上消失达123年之久。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对土耳其的战争使俄国获得了克里米亚等地以及黑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于内政上实行开明专制:她鼓励工商业发展、实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俄国的西化改革。
1815年俄国在战胜拿破仑以后已成为欧洲地缘均势格局中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都能见到俄国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国已成为深度介入欧洲事务的“欧洲宪兵”。俄国逐渐成为与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并驾齐驱的欧洲均势格局五大决定性力量。俄国从一个被排斥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的边缘化国家转变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俄国为了更好地融入欧洲甚至开始打算修改欧亚分界线。18世纪沙俄地理学家瓦西里·塔季谢夫提出旧的亚欧分界线已不符合事实。他对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流域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后提出该区域两侧的动植物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一道天然边界。塔季谢夫据此提出亚欧边界应当沿着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延伸经大高加索山脉到黑海以取代之前的顿河分界线。此后俄国地理学家不断发表学说文章支持塔季谢夫的划分方式。
随着沙俄实力的增强以及这些地理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终于使欧洲地理学界接受了这样的划分方式。184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乌拉尔山建立了一座亚欧界碑。这座界碑直到现在仍矗立在乌拉尔山麓。俄罗斯从此实现多年夙愿跻身欧洲国家行列。俄罗斯虽在地理上成为了一个欧洲国家,但却无法摆脱其他欧洲国家在心理上的歧视。近代俄国日渐崛起后欧洲人对俄罗斯那种骨子里的歧视与隔阂并未就此消失。
西欧国家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俄国逐渐萌生了畏惧心理。从那时起俄国与西欧国家就始终互相警惕:俄国人对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德等西欧国家入侵自己的历史记忆犹新,而西欧国家则始终担心俄国这个庞然大物会开着压路机碾压整个欧洲。俄国与西欧国家争夺地缘战略空间的博弈已持续了几百年:从拿破仑到希特勒都能轻而易举就几乎挑动起整个欧洲进攻俄国。在俄国内部沙皇专制和封建农奴制长期成为阻碍俄国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俄国进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沙皇俄国的外强中干。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得到发展。从1861年到1881年间俄国的布匹生产量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织布工厂也开始排挤手工织布业。1860年至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
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然而到1903年已有近9千个了。随着国内市场扩大使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1865年至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俄国经济正沿着普鲁士道路缓慢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时期机器生产已在俄国的工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加大形成了顿巴斯煤矿工业区和巴库石油工业区。
这一时期俄国再度掀起领土扩张高潮:从1858年到1881年到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让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同一时期沙俄在中亚也吞并了相当于半个美国大小的领土。至此沙俄在西起高加索、东至今天中国新疆的广袤地带建立了一道战略屏障。国际地缘政治学说的鼻祖麦金德认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欧亚大陆扩散兴盛将使过去被海洋国家围困在冻土地带的俄国具备成熟的条件去改善物力、财力和武装部队的质量。
麦金德预测假以时日俄国将发起一场宏大的“西进运动”:首先向南、继而向西把中亚和东欧囊括进一个巨大的枢纽地带。俄国将在如此广袤的版图内建立独占性市场、开发其间数量惊人的矿产和人力资源。待到实力进一步强大后再继续扩张。届时俄国将成为一个世界帝国。麦金德做出此番预测时俄国已是一个领土面积高达2288万平方公里、人口上亿的大国,但这个国家的实力似乎并没麦金德分析的那样强大。
农奴制废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俄国的发展始终受到封建农奴制残余的束缚。1905年俄国被亚洲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俄国成为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亚洲黄种人国家所打败的欧洲列强。与此同时沙俄国内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作用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列宁把这一时期的沙俄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沙俄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演变结果就是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由此诞生。从此俄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又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分野。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苏联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在任时期大力发展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这为苏联在二战中成功击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基础。
1937年4月苏联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这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已超过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此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二战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并没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战后的苏联仍得以保持自己在领土资源方面的优势和两个五年计划所奠定的工业化基础。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高达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二战后期苏联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击德军至国门之外。二战后苏联将东欧国家以及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纳入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战后随着英、法、德、日等列强普遍衰落使世界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此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如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草原试爆成功。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1964年至1982年勃列日涅日执政时期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已超过美国。此时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状态:苏联海军已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苏联在华约组织各国、蒙古、越南、安哥拉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可此时看似强大的苏联早已潜伏着危机。
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至少在70年代就已暴露出缺陷:苏联出于同美国争霸的需要始终致力于军工、能源等重工业。与此同时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则长期被忽视,以致于一个能鼓捣出核武器的超级大国竟存在粮食和日用品短缺的问题。1988年苏联官方曾就市场上粮食和生活日用品的销售情况统计如下:在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经常短缺的占95%;211种食品中经常短缺的有188种。许多家庭主妇必须排好几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1991年12月26日苏联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俄罗斯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以及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1992年俄罗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忽悠下匆匆上马了旨在盘活经济的休克疗法,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休克疗法差点真让俄罗斯经济彻底休克了。经济崩溃的同时车臣问题威胁着俄罗斯国家统一、北约步步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战略空间。
2000年普京上台后开始致力于恢复俄罗斯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他用五年时间就使叶利钦时代因休克疗法失败而濒临崩溃境地的俄罗斯经济实现复苏;他打败了车臣地区的分裂主义势力从而维护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他在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叙利亚等问题上主动出击从而遏制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围堵......普京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就一反叶利钦时代的全面西化政策,转而试图以对西方国家保持强硬姿态使俄罗斯人重拾大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