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有话语权。
就像大龄未婚这件事,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认为不打紧,只是缘分晚了一点。
当自己过了而立之年,成为了中年人,还孤身一身,就五味杂陈了。
不管怎么样,日子总要过下去的,亡羊补牢的事情,也是要做的。
如何才能让剩下来的人脱单呢?不能总是逼婚,第一步是搞懂剩男剩女的真相,婚配的趋势判断,然后自我调整。
同样是剩下来的人,但现实的区别很大。
01
关于“剩”的原因:男人剩下,往往是没得选;女人,剩下,往往是难得选。
说起剩男剩女,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词语——挑剔。
很多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是有很多挑选的余地的,同时遇到好几个心动的人,或者被好几个人追求。
事实上,很多自身条件一般的男人,是没有挑选的余地的。他也许一次恋爱都没有,去相亲的话,总是被人嫌弃。
因为没有选择权,因此男人一直就单身。
或者男人遇到了一段爱情,也拼命追求过。但是在恋爱期间,真正的婚姻决定权,往往在女人身上,男人很容易被动。
女人就不同了,就算是很普通的女人,也会有那么几次被追求的机会。这就给她挑剔的机会。
几次挑剔之后,女人发现自己也慢慢进入中年,可以挑选的范围在缩小。或者说,让人满意的男人,在减少。
如果女人稍微放松自己的要求,那么她要嫁出去,是容易的。
也就可以的得到一个相对的结论——女人是自己选择了“单身”;男人是被动“单身”。
在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中,数据显示,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5.7,其中:男性,72334万人 女性,68844万人。也就是说,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
人口性别比列,也可以说明男人单身的被动和客观性。
02
关于未来找对象:大龄男人,有钱就好办;大龄女人,有钱,反而不太好办。
女博主“风花雪月”,到一个相亲角,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37岁的女博士,遇到一个36岁的高学历的男人。女博士对其有好感,决定和他交往。
男人却不愿意了,问道:“若我们结婚,我要买房吗?我要努力工作吗?”
女博士说:“当然是你买房,你努力工作养家。”
男人很直白地回复:“既然什么都靠我,那么你自己的条件再好,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男人要努力工作,女博士也要,那谁来顾家呢?男人年收入几十万,找一个年龄小,收入地的女人,是随便可以的,为什么要委屈自己,找一个比自己强势的女人,压着自己呢?
我们不难发现,男人找对象,习惯性向下求;女人却习惯了向上求,起码是平级求。
人群,按照经济、地位等,会形成金字塔结构。越往高处,人就越少。
女人自己到了高处,却还要找高处的对象,无疑是选择的范围很狭小的。而男人到了高处,往下看,选择的范围是特别宽的。
这就不难理解,很多优秀的男人,四五十岁也不愁找不到对象。他们甚至可以找一个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岁的女人。就算男人有离婚的经历,也不妨碍找对象。
女人就不同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自身条件优秀,男人们也是望而却步。或者女人也看不上普通男人,一次次错过缘分。
从家庭角度看,“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经营模式,仍旧是主流。女人非要主外,男人不太乐意,也是找对象的思维障碍。
当然,一个男人,到了中年,还是穷样子,那也是很难找对象的,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尤其是农村的单身男人,吸引力会随着年纪下降。
03
关于心态的变化: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越来越理性;也会在渴望中,变得失望。
“社会角色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受到社会角色期望的影响。
当我们从青年,转入到中年之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曾经以为的一些事情,也开始怀疑,否定。
爱情导师涂磊说:“男人就那么点小花招。骗十岁的小姑娘,用糖,骗二十岁的小姑娘,用花,想骗三十岁的,那就只能用心了。”
也就是说,人的年纪越大,对于爱情是越来越理性,尤其是经历了几次恋爱的人。
两个理性的人,一起恋爱,一开口就谈婚育,房子车子,工作等。总以为是搭伙过日子,难免是要失望的。
因而,对于爱情,年龄大的人,越发随缘,也强调自己“宁缺毋滥”。从而找到合适对象的概率越来越小。
04
分析了这么多,那如何破解“剩下来”的问题呢?
建议大家从三个方面去改变自己。
第一,观念的改变,不要强调形式,也不要过分信任传统思维。
比方说,女人也可以向下求,去选择一个比自己差一点的男人,适度放下事业心。对男人来说,经营家庭,是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的,那也能找一个比自己更厉害的女人。
还有年龄的差距,地域的距离,门当户对的观点都可以变通,真心喜欢一个人,这些不应该成为障碍。
第二,学会经营爱情,而不是坐等缘分。相信很多爱情是培养出来的。尝试相处一段时间,才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内涵,别总是看第一印象。
第三,做好长期打算,考虑自己六七十岁之后,还单身,会过什么日子呢?不是过不下,而是一个人真的很孤独。有了对孤独的害怕感,去找对象,也就更渴望了。
只要你愿意去爱,主动去靠近一个人,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