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抱团:欧美科技巨头的联盟为何不见中国?

量子骇客 2025-03-12 15:25:35

就在去年一场全球通信行业的峰会上,一位美国高管在谈论到6G时代的时候,台下突然响起了一阵嘘声。

这位高管并没有底气十足地宣传他们的最新联盟成果,反而是一场“群嘘”之后,反而让更多人记住了中国的缺席。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高管如此尴尬?

6G尚未成熟,欧美国家已组团立规

美国、英国等十国刚拉起一个6G联盟,迫不及待地发布了一份声明,里头全是一些诸如“开放、自由、全球、可互操作、可靠、有弹性和安全的连接”的高大上原则。

细心一看,大家发现名单里居然没有中国的影子。

这一下,引起了大伙儿的关注,大家不禁要问:“中国去哪儿了?”

别急,咱们先来看看这“十国联军”的意图。

眼下6G技术还在绘图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早。

可这些欧美国家已经急吼吼地抱团组队,预备着未来的蛋糕。

这就好像我们还没开始规划假期,隔壁邻居已经组队订好机票,甚至开始讨论行程细节了。

AI-RAN联盟的成立与中国企业的缺席

另一个声势浩大的联盟也在欧美横空出世——AI-RAN联盟。

这个联盟集结了英伟达、微软、诺基亚等科技巨头,他们的目标是推动AI在未来6G网络中的应用。

这个雄心勃勃的团队中,依旧不见中国企业的身影。

怎么回事?

难道这些中国企业都不想吃这块大蛋糕?

其实不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咱们来看看这些欧美企业的动作:他们组团、定规,俨然一副把未来的6G市场“一网打尽”的架势。

这就好比一场足球比赛,赛前就定好了规则,但不允许某些技术强队参赛。

这种情况,任谁都得心生疑窦。

通信设备巨头与Open RAN的黑白之争

提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热词”——Open RAN。

以往,大家心目中的通信设备厂商,例如华为、中兴,这些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黑盒”系统。

什么是“黑盒”?

通俗点说,就是这些基站设备的内部结构、原理和接口都是保密的,外界根本看不见。

但随着5G逐步推广,运营商们发现有些事情变得“头疼”起来。

例如5G网络建设的压力和花费,远比4G大得多。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运营商们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一种“白盒”开放式标准,这就是所谓的Open RAN。

他们希望通过开放基站内部的原理和接口,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进来,打破行业巨头的垄断。

Open RAN的技术挑战与现实困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Open RAN虽然在理论上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一大堆。

先从技术上来看,Open RAN主张使用通用芯片代替专用芯片。

但懂点硬件知识的人都知道,通用芯片通用性强,但专用性弱。

拿比特币挖矿举例,专用芯片挖矿效率远高于显卡。

如果应用在基站设备上,通用芯片虽然便宜但功耗上升,甚至可能高出原来几十倍。

这还没完,Open RAN引入了更多供应商,导致接口和调试变得极其复杂。

一旦设备出问题,找谁负责、谁来维修都是个头疼的事。

换句话说,运营商省下的成本,很可能又会在复杂的运维中花出去。

再来看人的问题。

O-RAN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国家心思各异。

比如,诺基亚是联盟内最积极的那个,一边开发技术一边推产品。

而中兴态度消极,爱立信支持智能化却对开放心不在焉。

这种状况下,如何能指望大家齐心协力推展Open RAN?

更尴尬的是,虽然运营商们高调支持O-RAN,但在实际5G建设中,他们却很少用到Open RAN设备。

原因简单,技术不成熟,抢进度还得用传统设备。

就像美国T&Mobile,宁可继续使用传统设备,也不敢全部切换到Open RAN。

结尾

看起来,Open RAN虽有“开放”的名头,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

技术不成熟、各家小算盘打得叮当响,导致这Open RAN现阶段只看见“开放”了寂寞。

回到话题中心,在未来6G的争夺中,技术的更新换代、成本的降低和简单实用,才是各方追求的方向。

但现状是,Open RAN与传统信息巨头的对抗中,既不到位、又不彻底,好似两军对峙,各自为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Open RAN就没有未来。

如果该联盟成员真心搞开放,大可以将相关技术标准带入全球标准化组织,与各国企业和学者讨论,制定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开放的标准。

未来如何,谁也不敢断言,但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行业格局的变化,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仍需不断摸索,寻找更好的方式。

毕竟,只有真正打破技术壁垒与市场垄断,才能推动通信行业在全球更好地发展。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