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美国政商界人士密集来京参访。作为特朗普政府换届后首位访华的政界人士,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戴安斯此次访华备受关注。他与特朗普关系密切且曾参与中美经贸磋商,被外界视为“知华派”。其访华正值美国计划4月初实施“对等关税”的敏感节点,被认为美方试图通过“中间人”保持与中方的沟通,并为特朗普访华铺路。
近期,特朗普多次声称,他将跟中方高层会面,美方在贸易问题上与中方有“对话”的空间。在此之前,特朗普曾宣称,希望就任后百天内访华。客观来说,特朗普想与中方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并做成一笔大生意,但他的谈判立场更倾向于让中方单方面“让步”。为此,特朗普政府还延续美方惯用的“凭空造牌”的策略,将所谓“芬太尼问题”与关税谈判捆绑,试图逼迫中方作出妥协和让步。而中方也采取了反制措施,并利用手中持有的数千亿美债对其形成威慑。
如今,中美贸易战陷入僵局,戴安斯访华意在保持与中方的沟通,并为特朗普总统访华铺路。与此同时,礼来、高通、苹果等近 30 家美企高管集体来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释放出继续投资中国的强烈信号。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如礼来扩大产能、苹果深化供应链合作,这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博通CEO陈福阳所言,美企普遍支持自由贸易,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这种“政冷经热”的反差,暴露出美国国内对华政策的分裂—白宫的意识形态对抗与企业界的务实利益诉求之间存在深刻矛盾。
面对美方的施压,中方以法律手段与外交博弈相结合,展现出坚定的战略定力。3 月 23日正式实施的《反外国制裁法》细则规定,被列入反制清单的国家,实体或个人,将对其实施查封、扣押、冻结在我国境内的财产,禁止或者限制与其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反制措施,并保留采取强制执行财产以及其他更严厉反制措施的权利。这一“精准打击”机制不仅回应了美方的单边制裁,更构建起系统化的反制框架,迫使美方不得不权衡对华制裁的成本和风险。
在贸易战层面,中方直接用行动表态,并采取“以斗争促合作”的策略:一方面通过 WTO 争端解决机制起诉美方加征关税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保持对话窗口开放。正如中方高层在会见戴安斯时强调的,中美应“做大合作蛋糕”而非“打贸易战”,这一表态既是在告诫美方不要升级贸易战,也再次强调了中美经贸互利共赢的本质,并为解决两国经贸谈判预留了空间。
当前,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已陷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困境。经合组织报告显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降至2.2%,通胀率上涨至2.8%。具体到产业层面,2018年钢铝关税虽保护了 1.4 万个钢铁岗位,却导致下游制造业损失 7.5 万个岗位,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引发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对。大型铝生产商美国铝业警告称,目前的关税政策可能会使美国损失10万个工作岗位。
特朗普政府对外加征关税看似符合“美国优先”政策,但实则却在反噬美国企业。据开源信息显示,自美国政府换届以来,美国“字母表”公司股价跌幅超过15%,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身家缩水约290亿美元,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财富缩水约1480亿美元。从2月20日到3月20日,美股总市值已累计蒸发大约7.7万亿美元。
更严重的问题是,美国的单边主义正在破坏其国际信誉。欧盟、加拿大等盟友已经开始对美实施对等反制,并通过调整供应链“去美国化”来规避风险。例如,欧洲消费者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多国企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以减少对美依赖。这种被“全球围殴”局面,使得美国在贸易战中愈发孤立。
就中美战略博弈来看,双方正处于“边打边谈”的僵持阶段:一方面,双方在关税、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的竞争持续加剧;另一方面,经济相互依存与全球治理需求又迫使双方均希望保持沟通,且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而美国政商界的密集访华,本质上就是中美关系“竞合交织”的缩影。
在这场博弈中,中方以法律反制与开放政策“双管齐下”,既捍卫了自身利益,也为合作保留了足够的空间。美方若不能摒弃“美国优先”的零和思维,终将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中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