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在实现了一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又落入了“角色模式”的“圈套”中。既然“精进”已经成了问题,那么,换工作和不换工作,就不一定是一个选择了。朱一龙自从拍完《人生大事》后,就一直很忙碌。首先,他和《河边的错误》一起去戛纳,完成了自己想要和自己的电影一起走红地毯的愿望。接下来,就是《消失的她》了。《消失的她》的成绩很好,但是,观众的评价很差,没有像《人生大事》那样,获得双重成功。如今,朱一龙的处境很是尴尬。虽然从外表上看,他是个“优质演员”,但他选择电影的基本原则,还是按照《镇魂》的风格来的。朱一龙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前途如何,朱一龙也不清楚。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但在命运的安排下,在狭小的空间中,或许还有草蛇灰线,可以穿梭,可以穿梭。朱一龙,在这条路上,可谓是有惊无险。朱一龙读书的时候,他一心只想学数理,运动之类的,可在父母的强势推动下,朱一龙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他就被北京电影学院给录取了。有一次,他还询问了自己的导师,为何会被选上。教师哈哈大笑:“那是你不知道。”“不会”两个字,代表着他的智慧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代表着他的未来一片光明。朱一龙毕业后,一直在剧组和各种电视剧中转悠,用“填饱肚子”来形容,更像是在“磨炼演技”。但这样的数码片,很难让人有耐心,也很难让人上瘾。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被困在这里,永远都出不来。生活就像是在杀怪物一样。有的人被卡在了新手村里,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有些人从新手村出来,就得到了一门绝学,从此一步登天。朱一龙无疑就是第二种人。
在学校时,他的教师常对他说:“你很会演”。朱一龙对此深信不疑,天天积极地排着场。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我比较迟钝,不喜欢交际,但是男人们都很想赢。”
最终,这种对胜利的渴望,在《镇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朱一龙首次真正的“破圈”,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在这部戏里,他扮演着三个角色,分别是沈巍,黑袍使,还有夜尊。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夜尊了。朱一龙一直在从脚本到作品,反复推敲,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物性格的线索。在这场演出中,朱一龙一改以往的演技风格,说道:“夜尊有点小自卑,为了自我保护,只有在压力下才会爆炸。”而在场下,朱一龙更是逼着自己进入了剧本,写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通过不同的角色和自己的表现,来寻找展现这个故事的可能。通过《镇魂》,他发现了自己在演戏方面的潜能。于是,这一片空白,开启了演出之门;于是,他开始将演戏当成一种兴趣,而非一份工作。
那年,他三十岁。对于一名演员来说,三十是一个临界点。在三十岁以前,一个演员还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直觉来表演。三十岁以后,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经验,是决心。三十岁的朱一龙已经到了迷茫的年纪,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演技。他在剧组里拼命演戏,大家都觉得朱一龙对娱乐圈的态度很淡漠,是个很淡漠的人。这不过是一种痴心妄想。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充满了内在力量的演员。朱一龙毕业后,以李婵的名义签约了一家只有他一个人的小公司。当同行们都在抢着要大片子时,朱一龙却偏偏在小型片子里寻求机会。他说自己不想为了一部电影,等上好几年,而且也不认为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我认为在剧组排练比在家等要好得多」。没指望能有什么大爆发,于是就“走量”了起来。朱一龙出道十年,共拍摄21部电视连续剧及37部影片。这些片子大部分都是无名之辈,小成本,粗制滥造,根本就没有播出的资源。
十年里,他什么角色都试过,曾经有人说过,当了那么长时间的演员,却一直没有成名,是不是很不爽?朱一龙微笑道:“不会,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只是表演得不够好,以后多练习而已。”朱一龙在拍摄《胡杨的夏天》时,还与陈佩斯在一家新疆餐馆喝了一杯酒。按照剧情,这一吻,应该是结束了。不过到了拍摄现场,朱时茂并没有叫住他。陈佩斯还在那里唱着歌。朱一龙看到这一幕,紧随其后。也正是这个场景,让朱一龙体会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摄像机可以停下,但是角色却不能停下。朱一龙将中年男子的冷静与青年男子的活泼结合在一起;他就是因为要演这个戏,才会在自己的喉咙上画上一道伤痕。这是何等惊人的见识,何等荒谬的道理,何等绝妙的构思。如此一来,吴邪的人品就彻底树立起来了,有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下,朱一龙的演技才渐渐被观众们所接受,张烨也渐渐找到了朱一龙的一种风格。堕入“范式陷阱”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死”这个词,是一种禁忌,而《人生大事》则以一种滑稽的手法,将“死”这个词给化解掉了。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朱一龙饰演的丧葬者三弟,看似“服务死人”,其实更多的是对生者的宽慰。有了这个目的,朱一龙的表现也就有了方向。他只需要持续地去模拟那些真正的丧葬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同时也在他的“矛盾的人”这个角色中,不断地精炼着。而在《消失的她》中,秦观也用上了这一套。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与悬念中,朱一龙牢牢把握住了这个人物的冲突与分裂;揭开过往的隐秘,揭开眼前的生存之谜,揭开自己的面纱,揭开自己的本来面目,这都是他在塑造这个角色时,唯一的原则。对于任何想要往上爬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道坎。减肥减肥,换换工作,或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些都是每一位出色的影星应该经历的。但是,将动力转化为努力,并不一定就能让自己的表演突飞猛进。减少10公斤和减少15公斤,在演技上没有任何区别。
有的人是被一个人物所改造,有的人则是为了一个人物而过着凄惨的日子,这些都是顶尖的演技派才会经历的磨难。马哲未必就是朱一龙的真实写照,但他毕竟是朱一龙试图改变现状却失败的例子。尝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从一个明星,一个影星,朱一龙与易烊千玺在演艺道路上,走的很像。他们对人物的执着,让他们自觉地与功利主义划清界限,沉默寡言,沉稳稳重。他们从一开始的风头正劲,到后来的被封杀,再到现在的风头正盛。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毕竟,那些靠着明星们的炒作手段,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一个是因为它的影响力,还有一个是因为它自己。艺人倒台,娱乐圈重新洗牌,这是所有人都喜欢看到的一幕。朱一龙的翟天临,在“不知知网”事件中,被曝光了一篇虚假的文章,让他在圈子里颜面扫地。这张照片是朱一龙出席戛纳影展的歌迷们来迎接他的照片。于是,一个被称为“道德与艺术”的古代词语,又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中。
朱一龙到底有没有“德艺双馨”这个称号,姑且不论,他现在所处的地位,确实很奇怪。《消失的她》本来就是拿过大奖,积攒了不少人气,但是,在票房爆表的时候,它的人气却是一落千丈。为了一个艺人,把自己的名声给砸了,这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灌汤包能因爱情而产生电力,那么普罗大众能做什么?对于朱一龙而言,成名不过是一种经历。所以,他选择了“去流量化”这条路。他说:“出名这种事情,只能经历一回,一生都维持在一个位置上,太困难,太不好了。”
从一开始的人气爆棚,到后来的谢绝人气,从默默无闻的十八线小生,到如今的金鸡奖得主,朱一龙用他对人生的追求,对表演的磨砺,对表演的方式,让他从一个普通的艺人变成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人。但是,在“精进”这个问题上,想要换工作,就不一定了。就算是朱一龙,恐怕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观众都认为他可以活到80岁,朱一龙不置可否。如果说金鸡奖已经是能够拿到的最高奖项的话,那他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导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