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知青到陕北婆姨:她说自己的经历很坎坷,婚姻生活很美好

糖渍梦境 2025-03-24 14:06:24

窗外飘着雪花,屋内暖意融融。杨桂琪和老伴李吉成相视一笑,外孙正在书房里认真做作业,厨房里飘来阵阵饺子的香味。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尽享天伦之乐的陕北婆姨,五十多年前,还是一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花季少女?她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又是什么让她感到如此幸福?

1979年的冬天,最后一批北京知青离开了陕北,杨桂琪却选择留了下来,成为扎根黄土高原的北京姑娘。她并非没有犹豫和彷徨,只是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将她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而这份力量,源于一个真挚的爱情故事。如今,她坐在温暖的家中,回想起这段跨越山河的55年,不禁感慨万千。北京的冬天虽然没有漫天飞雪,却也让她时常想起陕北窑洞里的热炕头,想起悠扬的信天游,想起那片让她魂牵梦绕的黄土地。

时间回到1969年,寒风凛冽的北京站台上,17岁的杨桂琪与父母紧紧相拥。汽笛声响,火车载着她驶向未知的陕北。初到李家河,漫天黄土,寒风刺骨,这个陌生的世界让她无所适从。十三个北京知青,就像稀罕物一样被好奇的乡亲们围观。当时的她连陕北话都听不懂,只能靠手势比划着交流。

两孔土窑,简陋的门窗糊着草帘子,便是知青们的落脚点。虽然条件艰苦,但热乎乎的土炕却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个叫李吉成的年轻后生不小心摔了杨桂琪的箱子。队长李广明气得踹了他一脚,可杨桂琪却为这个憨厚的陕北小伙子说了话。谁又能想到,这个摔了她箱子的少年,日后会成为她相伴一生的爱人?

李吉成有些羞涩地送来一盏自制的油灯,那是他用墨水瓶精心制作的。这盏小小的油灯,照亮了杨桂琪在陕北的最初时光。15岁的李吉成读过四年书,在当地算是个“文化人”。他常常主动帮知青们干活:挑水、打柴、和面、生火,有求必应。杨桂琪让他帮忙借书,他总是高兴得像得了宝贝似的,露出一口白牙。

1973年,陕北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其他知青纷纷返回北京避难,杨桂琪因为父母下放去了门头沟,也选择留了下来。在那个艰难的冬天,是李吉成一家给了她温暖,让她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他们用最朴实的关怀,帮助她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时光。

“他当了拖拉机手后,经常来找我帮他看维修手册。一来二去,就……”杨桂琪轻抚着手上的戒指,回忆起两人相爱的点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1977年,我们结婚了。”没有父母在身边,婚礼简单朴素,但李吉成的父母待她如亲生女儿,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1981年春,杨桂琪的父母终于来到李家河看望女儿。看到女儿生活得如此幸福,他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杨父将自己珍爱的东风手表送给了李吉成,这块手表,见证了两个家庭的真诚与爱。

随着时代变迁,杨桂琪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李吉成也进了县农机站。他们的女儿更是争气,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如今已是一名公务员。一家三口最终回到了北京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

“有人说我是个例外。”杨桂琪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意味深长地说道,“可我觉得,幸福不在于你嫁给了谁,生活在哪里,而在于你是否真心地去爱,去经营这份感情。”55年的光阴,从北京到陕北,从知青到妻子、母亲,杨桂琪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幸福的真谛。那么,您认为幸福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0 阅读:5
糖渍梦境

糖渍梦境

把生活酿成糖,装点每一个甜美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