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干燥加工、果脯制作与扶贫项目
无花果是一种很特别的水果,它属于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的样子很好认,它的果实呈梨形,在果实的顶端有一个小凹陷,就像一个小嘴巴。它的果皮颜色多样,有紫色、黄色、绿色等,这取决于不同的品种。无花果的叶子很大,像一把把绿色的大蒲扇,边缘还有一些波浪状的齿。
无花果有很多优点,在种植上也比较容易。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耐旱、耐瘠薄,不过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种植无花果。像华北地区的河北、山东,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都有无花果的身影。在华北地区,由于昼夜温差相对较大,种出来的无花果果实甜度比较高;而在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无花果生长得特别快。
我有个朋友是江苏苏州人,他在自家的阳台上种了一棵无花果树。他跟我说啊,刚开始种的时候还担心这担心那的,毕竟阳台空间有限。他说这无花果啊,刚开始种的时候,小苗要浇透水,但是也不能让它积水,在3天左右就得看看土壤的干湿情况,如果干了就得浇水。大概过了一个月吧,它就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他笑着说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无花果可以作为食材,直接吃就很美味。不过它还有一个很好的利用方向,那就是加工成果脯。无花果果脯制作工艺其实有不少讲究。
首先是采摘。采摘的时间很关键,一般要在果实完全成熟的时候采摘。成熟的无花果果实颜色鲜艳,摸起来稍微有点软。如果采摘过早,果实没长好,做出来的果脯口感不好;采摘过晚呢,果实容易软烂,也不好保存和加工。像在新疆阿图什地区,那里的无花果特别出名。果农们都是在清晨果实刚刚成熟、露水还没干的时候采摘,这时候的无花果口感最佳。
采摘回来后,要进行清洗和预处理。把无花果表面的泥土、杂质洗净后,可以切成不同的形状,比如小块、薄片等。这个过程需要小心操作,毕竟无花果的果肉很软。有个云南大理的果农,他除了直接把无花果切成块来制作果脯,还会把无花果挖空做成小杯子形状的果脯,非常有趣。
接下来就是糖分渗透这个很关键的环节。糖分渗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果脯的口感和保质期。如果糖分渗透不均匀,果脯会有部分过甜,部分味道不足。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控制糖分渗透。比如那种普通的糖渍法,就是把无花果和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静置腌制。刚腌制的时候,糖会在无花果的表皮形成一个高浓度的糖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分才会慢慢向内部渗透。如果腌制3天左右,无花果的边缘就会开始有一层淡淡的糖色;腌制7天左右,大部分果肉就会被糖分渗透;15天左右的时候,整个果脯就会基本被糖分渗透透彻。
还有就是使用糖浆煮制的办法。把无花果放在熬制好的糖浆里煮,要不停地搅拌,这样才能让糖分布得更均匀。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自己在家用微波炉制作无花果果脯的经历。他把无花果切成片后,用糖浆稍微拌一下,然后放进微波炉里高火加热,每次加热30秒就拿出来搅拌一下,大概如此反复几次,做出的果脯也很有特色,而且糖分渗透得也很不错。
在果脯制作过程中,空气湿度也有影响。如果是空气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比如我国南方的梅雨季节,那在制作果脯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防止果脯发霉。要把制作的环境保持干燥或者做一些除湿措施。
无花果干燥加工也是很有意义的。干燥后的无花果可以更好地保存,而且便于运输,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种美味。干燥的方法也有很多种,自然晾晒就是一种很传统的方法。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把无花果均匀地铺开晾晒。但这个过程也需要控制时间和翻动的频率。像在我国西北的甘肃地区,阳光特别好。当地的果农在晾晒无花果的时候,每天都会翻动个两三次,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把无花果完全晒干。
还有用烘干设备干燥的,这个速度就比较快。但是要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会使无花果失去原本的风味。我看到过一个河北邢台的果农,他刚开始用烘干设备的时候,没有把握好温度,弄坏了好多无花果。后来经过多次尝试,把烘干温度控制在40 - 50摄氏度左右,干燥出来的无花果口感和风味都保持得很好。
无花果加工,无论是果脯制作还是干燥加工,还和扶贫项目有一些联系。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种植无花果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扶贫产业。
我了解到河北沧州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之前大多靠种传统的农作物,收入比较低。后来村里引进了无花果种植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都不知道怎么种,也没有销售的渠道。后来村里组织了培训,邀请专家来教大家种植技术,从无花果的修剪、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村里还发展了果脯加工和干燥加工产业,把一部分无花果加工成果脯和干品。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延长了产业链。有了果脯和干品后,村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现在,这个村庄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参与家乡的建设了。
还有一个广西百色的贫困山区,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种植的水果很难运出去卖个好价钱。后来他们发现无花果比较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于是大力推广无花果种植。他们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在农家乐里推出了无花果采摘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在采摘后现场看到果脯制作的过程,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同时,村里把加工后的无花果产品送给一些扶贫企业,由这些企业帮忙销售到全国各地。这个贫困山区也因为无花果产业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其实除了常见的这种适合做果脯和干燥加工的无花果品种,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冷门的品种。比如说波状无花果,这种无花果的果实顶部有一圈明显的波浪状纹路,果实比较小,但是口感特别浓郁。还有绿抗1号,它的抗病能力很强,果实也很有特色,酸甜口感适中。这些冷门品种如果在一些地方种植成功并且利用好加工技术,也能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
再比如新疆哈密的南湖无花果,果实特别大,而且甜度极高。当地有果农把这种无花果制作成精致的果脯礼盒,专门供应给一些高档餐厅和酒店。而山东荣成的红果1号无花果,果实颜色艳丽,在制作果脯时呈现出诱人的紫红色,很受消费者喜爱。
在加工无花果果脯和干燥品的时候,还有一些很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比如说在糖渍过程中,要经常把无花果翻个面,这样才能让糖分渗透得更均匀。还有在烘干的时候,要注意果脯之间的间距,不然果脯会黏在一起。
另外,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无花果生长和加工时间的影响也很大。像在热带地区,无花果生长速度快,可能几个月就能收获,而加工成果脯和干燥品的时间相对就要缩短一些。但是在温带地区,无花果生长周期长一些,加工过程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品质。
在无花果果脯制作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创新的方法,就是用真空冷冻干燥。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无花果果脯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它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风味。不过这个设备比较昂贵,成本比较高。我在云南的一个农产品博览会上看到有一些科研机构在推广这种技术,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让更多的果农受益。
无花果的种植、加工以及它在扶贫项目中的作用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不过在发展无花果产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如何提高无花果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还有一些新兴加工技术的小成本推广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