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讲述了圣人之心。
世间有亿万万人。人与人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所真正差别的东西,就只是内在的心灵不同而已。
什么是心灵?
人的心灵,就是人的内心,就是指心,也可以指人的精神、意识、灵魂等。它们本身都是一回事。心是人类的本质,道是万物的本质。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万物有道,道分阴阳。这是人与万物向内分化的结果。那么,向外看,心与心之间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在广义上讲,人心只有两种:一种是圣心,另一种是凡心;或者也可以把它们两个称为:无常心和常心。
无常心就是圣心,常心就是凡心。
人类只有两种心,这两种心也可以叫做己心和他心。己心就相当于常心,他心就相当于无常心。他心也可以叫做他人心。
人类的心灵只有两种类型:圣心、无常心、百姓心、他人心,是一种类型;常心、平常心、己心、凡心,是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心灵就只有这两大类型。
为什么百姓心可以称为圣心呢?
因为百姓心根本就不存在。更准确地说,百姓心是一种抽象化概念,它并不会真的出现于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它是全体人民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意志,也可以叫它民心或民意。只有圣人才有足够的智慧,去把虚无的民意、民心、百姓心纳为己心。而普通人则只有一颗凡心、己心、平常心而已。
普通人就只有一颗普通的心。普通的心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假如人的智慧不足,假如人失去己心、自我心,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就会变得迷茫、彷徨、无助、自暴自弃,甚至变得无不敢为。
只有圣人才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真正拥有无常心、百姓心。也才能真正做到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意思就是说:圣人拥有一颗无常心,而没有普通人的寻常心。圣人能够把抽象化的百姓心转化为己心,转化为自己的心。
百姓心,就是所谓民心、民意,就是广义的他人心,就是无常心。而普通人一般并不了解真正的民心与民意,自然就无法把民意纳入己心。有些人即使明明知道民心所向、民意所在,也会因为各种利益纠葛,而选择熟视无睹、我行我素。
总之,圣人拥有一颗自己的心,普通人也拥有一颗自己的心。
圣人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圣人把己心转化成了无常心、百姓心;
普通人则把己心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与欲望。
因而圣心能够广大、无常、清静,不易被外物所左右;凡心则容易狭隘、多变、躁动,容易被各种利益与欲望所左右。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其实就是内在心灵的不同。
内在心灵的本质不同,其实就是广大与狭小、清静与躁动、智慧与愚昧、善良与乖邪的不同而已。人的内在心灵,就是人的内心,就是人的内在自我,就是人心。
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如何调整好自我和非自我的关系罢了。自我,就是自我心、自我内心。
人的一生既不能没有自我,也不能太过自我。
假如没有了自我,人就会失去主见,变得迷茫、人云亦云;
假如太过自我,人就会变得刚愎自用,眼里完全看不到客观真实。
圣人有一颗自我心,普通人也有一颗自我心。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圣人不仅拥有独立的自我,还能够清静己心、广大己心、智慧己心、善良己心,甚至能够以百姓心为己心;而普通人可能一条都做不到,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人的自我内心有善恶之分;人与人之间也有诚信与不诚信的差别。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然而自己善待那些善者与不善者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对待善者,可以尽量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程度;对待不善者,只要维持自己做人的底线就可以了。个人并不建议:对待不善者比对待善者还要好。
然而世人却大多喜欢欺负老实人,喜欢从老实的善良人身上占便宜,甚至欺软怕硬。
对待善者和不善者,至少要做到一视同仁,这就是“德善”,这就是有德之人所应该具备的善良之心。诚实可信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不可信的人,我也可以相信他;但是自己要明白对待诚实和不诚实的人,要采用不同的信任办法。
对待那些真诚可信的人,自己可以给予最高的信任;
对待那些不可信的人,自己给予其最基础的信任就可以了。你可以相信:他也会想要过上好日子;你也可以相信他不会拿着鸡蛋去碰石头。
对待信者,我相信他是善良的,可以给予其最高的信任;
对待不信者,我相信他并不会改变其贪婪的本性,可以给予其另类的信任。
对待信者和不信者,都要能够找到它们身上各自不同的最值得信任的东西,这就是“德信”,这就是有德之人所应该具备的“信”。
人最好不要在善良的人身上,找贪婪和欲望;也最好不要在不可信的人身上,找善良与真诚。
在不同的人身上,找不同的信,这就是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什么是歙?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张一歙也是道。
古人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歙字,就是张字对立统一的另一面。
圣人生长于天地之间,行走于天下人之中,他们常常不会张扬其心,而是歙歙焉其心;他们常常为了天下人而混同其心、质朴其心、自然其心。
为什么性格张扬的人常常斗不过城府深的人?因为城府深的人常常是歙其心,他们的心性更接近于圣人之心。他们的聪明才智未必就一定强于张扬的人。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思就是说:圣人为了天下人而把自己的心,变得更加质朴自然、变得更加与百姓心混同如一,于是天下万民皆倾注其耳目,用以更好地聆听圣人的教诲;而圣人也把天下人当作孩童一般,悉心的引领与教育。世间最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悉心呵护与培养。圣人便如天下父母爱护孩子一般,悉心引领天下人。倘若非是如此,便不足以称之为圣人。
什么是圣人之心?
圣人之心,就是天下父母呵护子女之心,就是母牛舐犊之心。
圣人之心至少拥有大小两极:一是包容天地万物之心,也就是以百姓心为心,此为大;二是母牛舐犊之心,此为小。
圣人之心难成,人心可大可小,大器免成。即使只是有德之人的内心,便已经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做到的了。
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德善与德信呢?
人们常说:“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跟对人,做对事”。
然而怎么样才算是跟对人呢?
所谓对的人,其实就是能够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人。每一个人几乎都拥有善恶两面,人的一生也几乎都需要跟人交往。假如你真的跟对了人,便能够发挥出自己善的一面。假如跟错了人,便容易发散自身恶一面。
人皆有心,心便是人类的本质。圣人之心,便是人类心灵的完美状态。
人无心,便无道。心即是道。以心合道,便是圣人。
心与道相融、相合,到底是心在道中,还是道在心中,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