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几年前买了24架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当时吹得可牛了,说是能跟F-22、F-35掰手腕。可俄乌冲突一打,这苏-35的表现,怎么说呢……有点打脸啊!
先说说这苏-35到底是个啥?它号称“4代半”,是苏-27的升级版,性能确实不错,机动性尤其好,各种花式飞行表演那叫一个精彩。它的雷达也挺先进,据说能发现好几百公里外的飞机。发动机更是牛气冲天,推力巨大,能做出很多高难度动作。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
但问题是,真打起来,这玩意儿就有点“纸老虎”的感觉了。俄乌冲突中,不少苏-35被击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的电子设备在实战中也没啥用武之地,经常被各种防空导弹“照顾”。这跟俄罗斯之前宣传的“无敌”形象,差别可就大了。想想看,花了那么多钱,买来这么个玩意儿,心里能舒服吗?
再看看咱们中国自己。买苏-35的时候,咱们自己的歼-10C、歼-16、歼-20都发展得挺好了。买苏-35,说白了,更多的是一种战略考虑,而不是迫切需要。苏-35的雷达虽然先进,但跟咱们自己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比起来,还是差了点意思。武器系统也一样,咱们的导弹射程更远,精度更高。
所以,这苏-35到了咱们手里,就有点尴尬了。它好是好,但跟咱们自己最好的战斗机比,优势并不明显。而且,这玩意儿很多部件还得从俄罗斯进口,维护保养也麻烦,成本高。说它是“鸡肋”,一点都不夸张。
俄乌冲突也给我们上了一课。现代战争,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要。空战可不只是比谁飞机飞得快、动作多,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以及武器的精准度和射程。苏-35在机动性上确实出类拔萃,但信息化能力和武器系统方面,跟一些先进战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这24架苏-35,现在咋办呢?扔了可惜,留着又占地方,维护成本还高。目前看来,可能只能当个“远海巡逻员”了,平时飞飞,别出什么幺蛾子。 这买卖,怎么说呢…有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觉。
总而言之,苏-35这笔买卖,既有战略考量,也有无奈之处,更暴露了现代战争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在未来,技术进步才是王道,咱们得继续努力,研发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占据主动。 毕竟,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