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个大名士,名满海内,是孔子的二十代孙,四岁就知道让梨,平时酷爱读书。按他的资格是该在朝廷当官的,但赶上董卓跑来了,把持朝政。
董卓嫌弃孔融爱跟自己唱反调,就把他派到了北海国这个黄巾闹得最凶的地方当地方官。意思是,借黄巾之手,收拾这个文化人。
青州下辖四郡二国,其中就有北海国。当时是州、郡国、县三级编制。州最大,相当于现在的省,郡和国相当于市。国的军政长官叫“相”。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黄巾起义平息后了,但是黄巾军信奉的“太平道”因为是民间宗教组织,很容易潜入地下,不是能当即就清空的。黄巾军于是在青州又闹腾起来了。青州刺史焦触一着急,死了。孔融到北海国之后,果然黄巾军跑来围攻他。黄巾军慕名来看看这个名人。孔融假装镇静,就在城里守着,每天喝酒念书。他拖着不定,是因为不知道该向谁求救。这时候,董卓已经败逃去了长安,袁绍作为讨伐董卓的盟主,此时占据了冀州,公孙瓒占了幽州。俩人都往青州派来了干部。公孙瓒派来的部将田楷和刘备,分别是刺史和平原国相。袁绍则派了臧洪做青州刺史。此外,袁谭也跟着来了。这两伙人,在青州打来打去,攻战连年。
曹操作为兖州牧,也是袁绍的部将加外派的代理人。孔融想了想,最后决定派人去平原国找刘备求助。刘备很激动:“孔北海知道世间有个刘备耶?”于是发兵去救。按理说,孔融虽然不一定是洛阳城长大的,但跟袁绍家族总是有过家族交往,乃至婚姻关联。他应该跟袁绍一派交好。而公孙瓒、刘备不过是北方边防军的将官,跑到内地来了,孔融跟这样的“兵子”来往,也是很有个性的。随后孔融就赖上了刘备。后来黄巾军再次打过来时,他喝了一通酒,醉醺醺地上马指挥军队出城到涞水上抵抗,结果贼军一部分主力跟他胶着战斗作为佯兵,另两部主力则从两翼绕道偷着过河,绕到后面把他的北海国的治城给夺了(渡江战役一般都这么打)。孔融丢了北海国,光身跑到南边的徐州来晃悠。他喜欢刘备,刘备这时候离开了田楷,改给南边的徐州牧陶谦当部将。陶谦刚刚死了,州长助理一帮人跑来找刘备,请刘备接手徐州,当徐州牧。刘备不肯:“你们去找南边的袁术吧。”孔融虽然自己事业不成功,但他爱给刘备出主意,他说:“袁公路岂是忧国忘家者,不过是冢中枯骨而已,何足介意。今日之事,是百姓把州土给予贤能之人,天与不取,后悔莫及啊!”孔融既然反袁绍,那也反袁术。刘备最终答应下来。出于回报,刘备又上表天子,申请以孔融当青州刺史。孔融于是又乐呵呵地跑回了青州。这时候,田楷渐渐不是袁绍兵的对手。袁绍的长子袁谭,接替臧洪,做了袁绍牌的青州刺史。袁谭最终把田楷击败,田楷干脆跑回了幽州,找老大公孙瓒去了。
因为孔融总跟刘备腻味,那就是和袁谭对立了。当初在袁谭和田楷、刘备之间,他选择了求救于刘备,等于就是跟袁谭对立了。于是,袁谭接下来进攻孔融。孔融依旧不是对手,再次丢了老婆孩子,逃跑了。他又要去徐州找刘备。但是刘备刚刚被吕布偷袭,刘备无处可去,跑去许都投奔曹操了。孔融本来想依附地方势力刘备,可刘备这种背景,终究不能成大事。孔融没办法,就也跑去了许都。因为曹操跟他有旧,于是叫孔融做了将作大匠(国家土木项目办主任),属于九卿之一。曹操是今年刚把皇帝接来,有孔融这样的人带头来投奔,许都的士大夫也才能多些。朝廷重了,自己才有货。一天,曹操上报天子:“如今袁术僭号,据说袁术的女婿杨彪,串通袁术,打算废弃天子,应该把他下狱查查。”司徒杨彪确实是袁术的女婿,天子没话说了。于是杨彪被下到监狱里,捧着脚镣接受审问。杨彪家族也是四世三公,同时也有家学,世代传授《欧阳尚书》,那也是文化人啊。这是儒家的经典,他们不但研究这个,也确实遵守相应的儒家操守。孔融听说了,来不及穿上朝服,就跑去司空府见曹操,生怕曹操杀杨彪,说:“杨文和祖孙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有云,‘父子兄弟之间,有罪也不相及’,何况袁术有罪儿归罪其姐夫杨彪呢?《易经》又说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看来,这句话徒然是骗人的!”意思是,杨彪祖上积德,后代应该享福,结果却落得要身首分离,《易经》这话不是瞎说的嘛。孔融这话含着激愤。孔融连连引用古书,因为他知道曹操古书读的也多,是个准学问家。如果有人频频引用古书的话向我求情,我应该高兴,这是高看了我的,我就会放了他了。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意思,我不知道这事啊。”孔融说:“假使周成王欲杀召公,周公可以说不知道吗?(周公、召公都是辅佐天子周成王的大圣人,这么说,等于也是抬高曹操。)如今天下缙绅之士之所以瞻仰明公您,是因为您能辅佐汉室。如果横杀无辜,海内之士观听了,谁不解去!孔融是鲁国男儿,明日就当拂衣而去,不复站在你的朝堂上了!”这话扔在地上铮铮作响!曹操也又窘又气,只好说:“现在有司正在审问他,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的。”孔融退下,赶紧去找有司。这个有司是许都令(许都县令),曹操的部将满宠。孔融跟他比较熟,派人送信嘱托他说:“满将军,对杨文和不要用刑,就盘问他就行了。”意思是不要动刑。满宠一无回答,既不说好也不说不行,到了审判厅上,使劲拷打杨彪。
杨彪五十五岁,比曹操大十三岁,还很能扛打,打死也不认罪。满宠就去找曹操,说没有口供。曹操无可奈何,只得当天就把杨彪放了。孔融一开始听说满宠拷打杨彪,大怒,最后见满宠原来是这么搞,方才转怒为喜,由此善爱满宠。曹操从此对孔融大失所望,原来孔大将跟我不是一条心的啊。不过,既然是同事,工作上有点冲突,总是难免的。过了半年,孔融的好朋友刘备,突然带着队伍,从曹操这里分离而去了。跑去了徐州。孔融这时候即面临一个选择,是弃了官职,跑去追随刘备,还是继续在朝廷。他可能觉得在朝里工作,对于匡扶汉室,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吧。于是,他做了一个令他终身后悔的决策,没有跑去投奔刘备。也许是他贪图在许都这里安逸吧。从前他曾经甩了老婆孩子跑,现在又甩了他们跑,是不是太狠心了。于是,他就在一个朝九晚五的环境下,违心地待下来了。孔融特别喜欢带新人,经常给朝廷推荐好人。一次,把一个文学青年祢衡也推荐来了。结果这个祢衡善骂,把曹操大骂一顿。孔融劝着祢衡来道歉,后者也不听。曹操无奈之下,把祢衡赶去了荆州。荆州牧刘表作为地方势力,对于朝里送来的人,是格外忌惮的。这种人肯定是来窥伺我的。虽然祢衡一度讨得了他喜欢,最终祢衡还是被他又赶去了下属江夏郡守黄祖那里。黄祖一次喝醉,把祢衡杀了——因为后者骂街。这可见,推荐人,是很不容易的。孔融又推荐了一个叫郗虑的老乡,结果这个人逐渐升到了御史大夫,却开始跟孔融反目成仇。推荐人,也就是树人。就像种果树一样,为了结出好的果子,自己也能吃两口。但是如果搞错了种子,那结出来的就是苦果。汉献帝有一次当着郗虑,问孔融:“郗虑有什么长处啊?”孔融说:“可以跟他一起守道,但不可与他商量权变。”就是人还老实,但不懂变通。郗虑也不管这是自己的推荐人了,就说:“从前孔融主宰北海国,政教都散了,民众都流失了,他的权变又在哪里?”于是俩人互相揭长短,以至于不睦。
除了爱推荐人,孔融这人特能说,平常朝堂开会,皇帝提出问题征求众臣意见,就孔融一个人一说就没完没了说到天黑,皇上就听他一个人说,旁边卿大夫都寄个名而已。当然,这也是因为孔融的学问大,见识高。比如曹操提议讨论要不要恢复肉刑(就是割鼻子、砍掉、宫刑),并且死刑哪些条件下可以改为宫刑。大臣们多赞同。孔融反对,说了一大堆例子,还把司马迁受了宫刑因此变得至死都恨恨地也说上去了。总之是说这样反倒促使受刑者产生反社会人格。他说的倒是挺对,朝廷大臣们也都觉得他说的挺好,于是最终不恢复肉刑。到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向北打入袁绍的地盘,得了邺城,进城之后,他儿子曹丕就把大美女甄氏(时为袁绍的儿子幽州刺史袁熙的媳妇)给抢了,当自己的媳妇。不但如此,袁氏的媳妇姬妾和闺女们,多被曹军将掠走。
于是孔融就从许都给曹操写信,中间冒出一句:“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把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四弟周公。”曹操看了这信,心说老师没这么讲过啊,不过孔文举这人博学,想是在什么史料上自己没注意看到吧。回到许都之后,曹操就很有求知欲地去问孔融:“孤也年来看书,没有武王把妲己赐给他周公的事儿啊?不知你是在哪个细处里看到的。”孔融说:“我不是从书上看到的。以今例古,想当然耳!”一句话说得曹操一愣,随后一想,明白了,这孔文举是说自己答应儿子曹丕的请求,让她娶了阿甄,犹如周武王会答应把敌人纣王的老婆嫁给自己的弟弟周公啊!这不是埋汰我吗!曹操嘿嘿一乐,他自己本也是喜欢开玩笑的,这回被人开玩笑了。对于朝廷来讲,最大的威胁,就是北面的袁绍。但是对于曹操打袁绍,孔融又有矛盾的心理。去掉一恶,又来一恶,以暴易暴,终究无奈。所以,他对于曹操除恶后,自己是不是也跟着学坏,是很关注的。这次开玩笑,就是告诫曹操要注意工作作风。又过了两年,到了建安十二年,曹操又力排众议,要去讨伐乌丸,因为袁绍的儿子袁尚逃到那里去了。这次“众议”是,反对远征。临走,孔融又嘲曹操说:“大将军远征,在海外吃苦。从前肃慎人(满族的前身)不给周天子上贡楛箭,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时候丁零人偷他的牛羊,这两件公案也可以一并处理了。”这是把曹操伟大事业给庸俗化,暗讽曹操吹毛求疵、小题大做,他这远征乌丸,就跟给苏武的羊被丁零人偷了而去报仇一样,滑稽劳民。而肃慎族从前一贯不通中国,但周成王的时候却给老周上贡送来了楛箭,因为老周有明德。现在曹操用打的办法去逼肃慎这类的乌丸人就范,也是境界低下了。袁绍的地盘已经被曹操占有了,只是倆儿子跑到了塞外乌丸人那里,为了这个,值得劳民伤财去打吗?当初曹操初到许都时,年景饥荒又经常兴兵,曹操就上表提议禁酒,禁止人们喝酒,别酿酒把粮食都浪费了,得省着给打仗的军人做干饭吃。孔融听说了,就给曹操写信,反对禁酒,说:“上天有个星星叫酒旗(说明老天也在饮酒,或者卖酒),地上有个郡名叫酒泉,《诗经》上也写了好多句子歌颂美酒之德。谚语曰:‘尧能饮一千钟,孔子能喝一百斛(二立方米的酒,一千斗),子路磕磕巴巴,还能喝十大杯子。’所以,越能喝酒的,越是大牌圣人。“樊哙在鸿门宴上立功,吓垮了项羽,救出了刘邦,靠的是喝了一钟的酒,赵王武臣被燕王韩广抓去了,他军队中的一个小卒愣跑过去把他给夺了回来,靠的是喝足了酒,壮的胆(这事史料有,但没有记载说这小卒是喝酒后去的)。“汉高祖不是因为醉酒而斩白蛇,不能冥冥之中得到天佑他起义成功(白蛇代表秦帝);汉景帝不是因为喝酒——当时他的程美姬来那个了,不能那个,于是程美姬就叫自己的侍女去陪着汉景帝那个,汉景帝因为喝酒了,也不知道,就糊里糊涂地把她当成程美姬那个了,于是生下了儿子,随后代代传下去生,就生出了刘秀——就不能开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袁盎不是靠用酒灌醉了官吏,就逃不出吴国逃生;前汉丞相于定国不是喝得酒越多,就不能判案子判得越准。郦食其是高阳酒徒,所以立大功于前汉(这个没有因果关系),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地不肯喝酒,于是在楚国困得焦头烂额被流放。由此看来,酒对我们的政治,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啊?”言下之意不能禁。曹操于是针对这信,一条条能驳斥的就驳斥了,不能驳斥的就举了酒对不起政治的地方,写了回信,发给孔融。孔融就又写信,说:“对,老大,你说的对,夏商二代的灭亡,还有那些人的失败,确实是赖酒给捣乱(估计曹操是说了商纣王酒池肉林什么的了)。“但是,徐偃王从前行仁义他却亡国了,但而今没有人下令说要绝弃仁义;燕王哙因为让国给贤人最后没弄好,燕国也差点亡了,但而今没有人下令要禁止谦让;鲁国因为都是念书的儒生,最后国力越来越不如它北边的齐国,但是而今没有人要下令弃置文学。夏商两代也是因为女色乱国而失了天下,但现在也没有人下令说要不许结婚。而为什么却独独要急着下令禁酒。我窃怀疑,这不过是舍不得粮食罢了,不是以从前那些亡国之君为戒什么的。”这封信写得全是诡辩和不讲理了,不过结论似乎还是对的,不让大家喝酒就不让喝吧,就说这是怕糟蹋粮食,影响打仗,但不要拔高到说是以商纣王酗酒为戒这个教化的高度。说点儿朴实话得了。也不知这样胡闹了一场,最后戒酒令颁布下达了没有。按史书说,等曹操征乌丸回来之后,孔融见曹操的雄诈渐渐显著,于是不堪接受,多次发言,忤逆曹操。此时,曹操感觉到孔融的批评议论已经越来越广,不像从前似的说个妲己的事而已,于是益发害怕。御史大夫郗虑看出了曹丞相的心焦,于是就为曹丞相当马前卒,主动献殷勤,揪了孔融一些小辫子,上奏朝廷,把孔融的少府的官儿给免去了。曹操还装不明白人,假装认为这是郗虑跟孔融之间的私人不和,导致郗虑奏免孔融,于是写来一封信,中间反复安慰劝告孔融要和郗虑和好,以大局为重,学习蔺相如和廉颇。孔融也回信敷衍。过了一年多,孔融又被恢复了官儿,当太中大夫,但是这官儿却小了许多,是个闲官(贾诩也是这个官)。孔融因为官儿小了,也不能再在朝里没完没了地讲了,就主要在家里耗着,整天招待贤达朋友,号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意思是整天有酒喝,我就没烦恼了。
孔融对人的错误,就当面告诉他,但是转到对别人时,则专门称述这个人的优点。孔融听到别人有好的想法,就好像自己想出来的一样,特别热情地一定要帮着人家把那想法给推演施行了。孔融素来喜欢提携后人,他推荐提拔的贤达很多,所以,现在虽然退居闲官了,每日还是宾客盈门。第二年,孙权的使者来了,孔融奉命去接待孙权使者。孔融跟孙权使者说了很多话,其中就说了一些“讪谤”的话。具体内容是什么不知道。于是御史大夫郗虑又出来了,抓住了其中“讪谤”的话,写成了奏章,经曹操批准,上报朝廷,随后就判下来了,宣布:“孔融与孙权使者交谈时,讪谤朝廷,论处以弃市,妻子儿女全家抄斩。”孔融的两个儿子——是双胞胎——时年都是八岁(早期的儿子可能丢了),正在坐着下棋,看老爸戴着手铐往外走,却端坐不起。旁边仆人说:“你爹都被抓起来了,你们怎么不起来啊?”俩儿子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的呢?”话音刚落没多久,官吏就走过来了,对着俩孩子宣布了判决:“你们俩也一样,弃市。”于是俩孩子都带上桎梏。小一点的还对大一点儿的说:“哥啊,如果死者有知,可以见到父母,岂非至愿。”于是俩孩子,跟着孔融,全家老少,一起出去,上了车,去到农贸市场,延颈就刑,神色不变,人们无不悲伤。孔融时年五十六岁(长曹操三岁),就这样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合且力阻曹操专权独裁,而付出了自己的头颅。孔融被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于是曹操不得不下了一道命令,把孔融的罪状补充说明了一下:“太中大夫孔融已经伏罪了(被正法了),但是世人多惑于他的虚名,不求其实。据青州人说,平原国人祢衡从孔融那里学习,学到了孔融传给他的一个论调,说父亲跟儿子之间没有亲情,不过是一时情欲发泄,就生了儿子。母亲对儿子,也没有亲情,譬如一个瓦罐,孩子寄盛在里边,随后就出来了,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恩情呢,要孩子去孝顺报答他们?又说如果遇上饥荒,老爹不学好,宁可拿粮食喂给旁人,不给老爹。“孔融违反天道,败坏人伦,虽然弃世了,犹恨其晚,所以把这些事补充列上,宣示诸军将校,使得大家都能知道!”这个罪状令确实反应了曹操对孔融的不满,而且问题不在于孔融跟曹操本人怎么过不去。曹操从前曾经给孔融写信,说:“我作为人臣,虽然不能使海内获得风化,但是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那办法还是有余的。”浮华之徒,是曹操反对的。它的特点有二,一是与道本相反,就是跟儒家的政治、文化主张背道而驰,否定作为东汉意识形态的儒家理念;第二是互相交结,互相品题吹捧,比如“八俊”什么的,这在曹操看来是坏分子们的朋比结党。有人说,儒家是为皇权服务的观念,所以不怎么样?这就片面了。如果儒家是保皇的,那么曹操这个有着篡心的人,为什么还这么热衷于维护儒家,是个老教条呢?这是因为,儒家的另一方面,甚至更强的力量所在,是借此使得士大夫、大族们结成一股统一的力量,从而可以抗拒皇权。曹操也罢,袁绍也罢,刘备也罢,刘表也罢,各地大小的官员豪族也罢,他们互相之间不论有什么争斗,但总体又是一致的,因为都信奉儒家。这么强大和一致的社会力量,也正是抗拒代表国家的皇帝的普遍势力。孔融跟儒家唱反调,瓦解的不是皇权——如果是这样,曹操应该高兴。它瓦解的是曹操为首的普遍的臣子团队的共同连结纽带。如果曹操和众人不能以儒家相结,那就会一盘散沙,那曹操还做什么事业呢?不管怎么样,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代,却腻味了儒家观念,是个精神上的反潮流。这样豁达的人,有他审美上的价值,他的一生,就是自由不羁的旅程。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