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2014年12月12日,渠首开闸放水以来,汩汩丹江水一路北上从不停歇,15天后注入北京团城湖,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200多个县市区输水近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在丹江口,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包保库岸线;361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群众常态化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活动;
数以万计的清漂员、志愿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2313公里库岸线。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建。为支援国家建设,丹江口库区数万人需要外迁。1966一1968年,4.9万河南移民举家搬迁至湖北钟祥大柴湖,整体安置,使大柴湖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大柴湖移民有一个共同的家乡一一淅川。那么,问题来了,50年前4.9万河南人迁到湖北大沼泽,现在什么样?
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柴湖镇的那些事。柴湖镇,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位于钟祥市城南20公里处,东与长滩镇交界,西与石牌镇、文集镇隔江相望,南与旧口镇接壤为邻,北与九里回族乡、南湖棉花原种场山水田地相连。这里紧靠汉水,曾是人口密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7月7日汉江曾发生决堤,此后柴湖地区成了芦苇丛生的沼泽地。
“芦苇墙、泥巴墙,两个砖柱抬根梁,四个砖柱一间房,外面下雨流湿床。”57年前,为支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河南淅川人举家迁往钟祥市大柴湖,面对的是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那个时候,交通十分不便。移民的生产生活工具、耕牛通过编号装船,通过水路运抵柴湖,路上要走一到两个星期。移民群众则乘坐汽车到襄阳中转,转乘汽船到钟祥。
三四天之后,移民们从钟祥大同码头上了岸。两米多高的芦苇遮天蔽日,到处都是水窝子。从码头越往里走越荒凉,脚下没有路,没走几步接待的车就陷进沼泽地里了,车轮溅起的泥浆把推车的移民泼成了泥人。从1966年到1968年,大柴湖总共安置河南淅川移民4.9万人,因为是整搬整迁,90%村庄的名称都沿用的是河南的老地名。移民安置房就建在刚刚砍过的芦苇地里,十间一排,矮矮的,就像部队的营房。
房子除了四根柱子是砖垒的,其他墙都只是芦苇秆糊上泥巴。为了给大柴湖积水找出路,除了数不尽的小沟渠之外,移民们还在大柴湖东西面挖出了两条22公里长的主干渠,9条总长近百公里的支渠,还修建了两座排水闸。“刨掉地里的芦苇根,治理好天上来的水,好日子就来了。”大柴湖移民挖渠筑堤、刨芦垦荒时,喇叭里的广播就这样给移民们“打气”。经历了约10余年的“战荒湖”,原来的芦苇荡成了庄稼地。
一下雨膝盖都陷进去的沼泽路也变成了石子路。周恩来总理了解到柴湖的移民事迹后,亲自将“大柴湖”定为当地地名。从“移民镇”到“花卉城”,是柴湖镇发展的侧影,如今的柴湖镇,在移民精神的激励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在柴湖镇,村庄巷道绿树掩映,屋舍俨然;各类企业鳞次栉比、整齐划一……
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湖北荆门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对于50年前4.9万河南人迁到湖北大沼泽,现在什么样?中国最大移民地有啥想说的,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