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新学期开学,大家就会发现新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让人欣喜,有些变化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而有的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比如《少年闰土》插图的改变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很多人戏称我们的生活越来好了,闰土的生活也好起来了,其实就是觉得以前的插图更贴近课文,贴近文章中闰土的形象,而现在的插图更好看了,更现代化了。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后,家长们发现一年级的一首诗歌中的一句话改了,去年还是“飞入水中都不见”,今年变成了“飞入芦花都不见”。
很多人说改得好,新版有了“芦花”这个意象,画面更有生机,全诗更有意境了。
在2024年七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材中,“有理数”的定义和旧版不同了。
对此,有人觉得没必要改,旧版从分类的角度诠释有理数,更好理解,适合初一的学生学习,也有人认为新版更符合数学史,更接近有理数的本质。
还有,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观潮》一文也有了变化。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天下第一潮”钱塘江大潮的盛况,突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就因为学了这篇文章,很多家长、孩子慕名而来观潮,成为了钱塘江大潮一道特别的景观。
这其中应该有这一句话的功劳,这句话就是“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江水涨潮后,浪潮翻滚,景象非常壮观。旧版中的是“两丈多高”,两丈约等于6.6米,“两丈多高”应该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想想那个画面,人亲眼看见江水平地而起,然后掀起巨浪,汹涌而来,心中该有多么激荡!
对浪潮的描写,“两丈多高”显得很具体又形象。而对于读者来说,“两丈多高”很有冲击力,更能激发他们对雄伟景象的向往之情,会让他们有目睹大潮的冲动。
但新版教材把这句话改了,现在是“形成了一堵高高的墙”。“高高的”是多高?不清楚。
有人觉得新版没有旧版好,表达比较模糊,不够具体生动,不能激发人内心的豪情。
也有人认为新版更好,更真实。
那么,为什么要改呢?
据说“两丈多高”这个数据是严重失实的。 可能以前有这么高,但现在只有2米左右,去年八月十八潮高仅1.7米左右。所以盐官当地人十几年前就开始建议教材更正这个数据。
在网上搜了一下,相关信息显示“钱塘江大潮的潮头高度通常在1到2米,最高可达3米以上”。这样看来,课文中的“两丈多高”确实和现在的情形不符。
有没有可能几十年前有“两丈多高”呢?
事实上,钱塘江大潮到现在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潮峰曾高达3到5米。5米,很接近两丈了,人亲临现场观看,可能会被雄壮的景象震撼到,视觉上说“两丈多高”应该也不为过。
因为这句话改了,所以文章最后的一句“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也删除了,理由自然和前面一样。
一位老师觉得改得没意义,还是旧版更好。一是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下曾经的情况,要是用当下的标准看,那以后可能还要改来改去;二是“两丈多高”可以看作是文学性的描述,老师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讲一讲以前的钱塘潮和现在的钱塘大潮。
我个人倾向于不改。当我看到古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的读音被改成“qí”时,就感觉很多东西可能要被改了,心中便有了隐隐的不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潮》和“一骑红尘”的改动是一个意思。
当然,教材编写者的想法应该是好的,希望教材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但是,既然改,就要大大方方地改,为什么有的改有的又不改呢?像苏辙的“他年出塞三千骑”,相信编者也读不出来“qí”吧。
大家怎么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
只能说是现在教材编审人员的素质在下降。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改。至少我觉得语文教材不需要那么多外国人的文章。
现在的教材越来越没文化了。骑qi是动词,骑ji是量词一人一马。两丈高:夸张的修辞手法,钱江潮历史的变迁,都在课文解析中说明不好吗
现在教材编审的人就是鸡蛋挑骨头的感觉,不需要改的硬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努力”修改过教材了,他们做了“工作”了,改得乱七八糟
飞流直下一百五十一尺[笑着哭]
好好的课文一改再改
不就是当年的文盲长大了,就开始改读音改课文了吗?今天能改读音和课文,以后就能改历史文献呗。
“两丈多高”明显就文学里常用的比喻夸张。要不然以后文学就不要修辞手法,一律写实。至于读音,想到那个到底是读“李逵kui还是李da”的笑话,果然是砖家说了算“那个字就念da”!包括甄嬛xuan传
你要这么改。以后的诗词保不住了,飞流直下30米。桃花潭水深5米
古文中经常说某人伟岸都是身高丈余,咋的,用现在的编纂人理解这人得3米高?猩猩吗?可笑至极!有时矫枉过正也是愚蠢至极
垃圾,雪飞入水中不见了,飞入芦花怎么不见了!一群脑残汉奸瞎祸祸![哭哭]
飞流直下三千尺,赶快拿尺子去量一下庐山瀑布,然后更正一下数字,不然又误导了祖国的花朵
怎么感觉很多课本改革者成文盲了?或者说,是为了改课本,而改课本,为了显示在做事,不是在吃闲饭。那种℡我好歹读过几本教育的著作,对教育还是有点了解℡味道特别特别浓,就特么走不进基层。不教个几年,算得上教育专家?那是口号家!
这些所谓的专家拿那么高工资,不改动下怕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一骑绝尘妃子笑,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qi变成仄平平平平仄仄,已经出律了,真是不懂律诗,乱改。
两丈多高的表述未必就是夸张了,阚浦附近高低潮水位差在农历十五前后可达七米以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水文数据。网上也有视频潮头拍上两米多高的栅栏,而低潮的时候离岸上地面有好几米的高度,这一高一低也差不多两丈了
那些砖家有本事自己写呀~改原来的算什么本事
编写教材的人至少要有三个条件: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
我是盐官本地人 潮头通常半米或者1m多高 但是后续还有涨潮 能涨两丈也很正常 去年潮头高在盐官观湖公园景区直接还冲上来 伤了游客 [静静吃瓜]
现在看孩子的语文课本 几乎每篇课文下面都注解“改编”
有理数就是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确实是分数
领着工资总要干点什么不是吗
看似严谨,实则乱改!当时有两丈高现在没有就改了!那秦皇汉武早就没了,是不是历史也是虚无的,也要删掉
有些改动真的觉得就是混吃等死的人为了继续骗工资硬改
有没有人记得叶公好龙,我清晰地记得小学老师专门教我们是se(四声)公好龙,可后来再也没这个念法了[思考]
我投诉!凭什么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不改[抠鼻]
乱改,原作者同意吗?一骑红尘妃子笑 ,老师说的作为动词读骑马的骑,作为量词读音为ji,一骑两骑。
丈这个量词超出小学生认知能力了
吃的太饱,闲的蛋疼,无聊啊
大夏天发怎么会穿长袖
丈和尺在那时跟现在是有区别的,用注解不行吗,非要显摆权力改人家的原著?
到底是编审鸡蛋里挑骨头,还是别有目的?说实话,一直感觉教育内的水挺深的!
历史就是这么改没的,中鬼友好后遗症[得瑟]
骑qi是真不好听
桃花潭水深三尺,飞流直下三十米
可能他们也有任务吧,一定要改几处,不然扣工资
一米七就叫“高高的水墙”?说实话,现在的小娃娃小学3.4年级就一米五的多得是!你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他们读课文的时候是鄙视的的表情多一些吧?
以后钱塘江消失,不能再有潮[呲牙笑]
飞流直下三千尺要不要也改改呢?[抠鼻][抠鼻]
飞流直下三十米
难道以前不是飞入芦花?
改尼玛
教材防自学
我最不懂的是有混帐,也有混账。 有时要找人算帐,但有时找人算账,两种合一起就不知怎么算。 学生记的是流水帐,会计记得是流水帐。
英语和语文应该都是留洋回来的人,语文没学到位,英语要往外国人那边教
这些编教材的就是祸害,好好的文章改的乱七八糟,它们根本看不懂原作者的意境
瞎改!飞流直下一百尺!轻舟已过半重山!有些不影响定义的改了就改了!亚马孙河,六安这种!骑qi和骑ji,两个不一样的定义改毛线!骑qi是动词,骑ji是量词,古人一人一马为一骑ji,我骑qi马,我和马就是一骑ji!
那你去改吧,你有资格改吗?
你先自己搞清楚什么叫比喻夸张吧
文学作品又不是论文,有些失真夸张不是大问题吧,如果以后国家填海改流,这文章不得直接撤下?
“两丈多高”让人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阔,属于语文中夸张修辞,是语文毕竟不是理科之类需要严谨到底的学科,那要这么说那个咏雪里的无数片不应该也得具体多少片才合理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赶紧改了,有村民拿尺子量了,根本没有三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