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多苗壮?不一定!”李老汉蹲在地头,一边刨土一边摇头。
这些年,他见过不少人家因为底肥用得太猛,结果苗子刚出就被“烧”了。
育棉花苗,最讲究个“七分底肥,三分手艺”。
底肥用得对,苗儿才有力气长大;手艺到家,苗才长得整齐精神。
李老汉特别注重底肥的腐熟程度,他自家堆肥料,都是用牛粪混麦草发酵后才敢下地。
这样的肥料不伤根,还能暖土。
更重要的是,操作全凭感官经验,不用仪器。
他掂起一把泥土,闻了闻,“香气够了,肥可用!
”为了防春寒,他还在苗床上加了塑料膜,“这膜一盖一揭,就像娃娃穿衣服,冷热可得拿捏住。”
选棉籽,看着简单,其实暗藏门道。
不少种地人吃过亏:泡种的时候图省事,用凉水,结果不是种子没发芽,就是容易烂。
李老汉有个诀窍:用55℃的温水浸棉籽。
这事听起来有点麻烦,但老汉解释得直白:“温水能唤醒种子还杀菌,芽出来更快。”
更有意思的是棉籽入土的方向。
据说,种子肚脐眼朝下,整齐率会高很多。
“这不就跟人买鞋一样,鞋跟对不准,走路磕绊。”李老汉边说边拿起一粒棉籽比划,看得人连连点头。
棉苗出生时,“窝子”也得讲究。
李老汉的育苗床,是从地里挖来的玉米芯垫底,再加上发酵的粪肥和细得像面的顶层土。
“这就像给娃打地铺,结实透气还保温。”
他说干就干,捏起一把细土,“手感不能太粗,也不能粘手,差不多够‘细腻’就行。”
而播种,这事可不能瞎来。
李老汉有个土办法判断地温:在泥地里埋个生鸡蛋,三天后挖出来,蛋清凝固得差不多时,才敢撒棉籽。
“这法子土,但管用!
”种下种子后,他还会浇上一盆“坐床水”,水是提前晒了三天的井水,去掉寒气才能滋润棉田。“别看是些小细节,水撒对了苗子活得快。”老汉笑着说。
等棉苗长大,就得“搬家”了,但搬得好不好,可直接影响棉田的成活率。
李老汉摸索出一个金规矩:起苗时要带点土坨,像给棉苗裹上保暖的“被子”。
搬家前,他还会给苗子“断顿”,不浇水,“苗子学会了‘挨饿’,才知道自己要扎稳根。”
移栽的水,更有讲究。
定根水里,他掺进一把红糖,“土里微生物爱这东西,能帮苗子长得快。”他也不知道这是从谁那儿学来的“土办法”,但按他说的做,成活率是真的高了不少。
李老汉的育苗经看起来繁琐,却透着一股实用劲儿。
育苗这事图不得急,是个耐心活。
“棉苗好不好,就看你肯不肯拿时间跟心思去伺候。”老汉总结得很简单:根正、土肥、细照料。
这话听着朴实,却让人回味。
就像人生,急着催熟,往往得不偿失。
真正扎下根的,才经得住风雨,才有机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