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铝合金的高速舰体,同样有隐身设计,为何3000吨级的濒海战斗舰实战效能还不如100来吨的导弹快艇?首先就是过去说过的那个“笑话”:濒海战斗舰道听途说100吨级的铝合金导弹艇已经彻底解决了海水腐蚀问题,结果最终发现人家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就是没有任务的时候把这些导弹艇直接用吊车吊到陆地上,用普通的重型汽车吊开到码头上就可以随时实施了。毕竟对工业大国来是,200到500吨级的重型汽车吊并不稀缺,用来起吊100多吨的快艇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自重3000吨的濒海战斗舰却傻眼了。如此大的舰体平时频繁吊到陆地上不但麻烦,甚至会因为自身重量过大,在陆地上长期放置会逐步引发龙骨的变形;而且如此大的起吊吨位,基本只有专业工程船吊才能操作。
而偏偏3000吨到1.8万吨级别的大型船吊,基本都是某大国生产的。比如前两年打捞沉没的挪威神盾护卫舰,使用的2台大型船吊,都是来自某大国。到时候能不能允许出口到超级大国还是一个大问号。因此濒海战斗舰的防腐蚀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大坑。第二则是隐身问题,舰船的隐身与飞机的隐身其实是不同的。庞大的B2轰炸机可以做到比其小很多的F35更好的隐身指标,但是3000吨级的铝合金隐身舰体,再加强隐身设计也不可能在雷达上完全消失;只不过在雷达上看起来,3000吨的舰体会类似300吨的渔船的反射信号而已,这是因为当今隐身机与隐身舰船的外壳制造材料与隐身涂料都不一样,舰船很难做到完全消失。即使舰船本身反射信号大大降低,高速航行时,兴起的波浪也会产生雷达反射,
仅仅凭尾流的雷达信号也能发现舰船。而100吨级隐身舰体倒是可能被雷达忽略,吨位小航行波浪也小,这方面的雷达信号更弱。3000吨级的濒海战斗舰唯一的长处可能就是续航里程更长,但是既然是“濒海”作战,那么就可能遭遇不止一波的对手舰船的围追堵截,航程相对长的实际战术价值并不大。而100吨级铝合金高速导弹艇再次集体出击,就击破了这种轻型导弹艇已经全部退役的说法。虽然艇还是原来的艇,但是战斗力早就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早期是为了弥补大舰总数量的不足,希望用数量庞大,本身又有一定隐身能力的快艇集团性出击,来对对手接近近海的大舰队形成出其不意的突然型导弹密集齐射来达到战术目的,采用相对比较严格的隐身外形,表面喷涂隐身涂层之后,
即使从空中也不容易发现编队快速抵近时的尾流与浪花,可以在近海环境下发动突然性的密集攻击。每艘艇都可以携带8枚较为先进的反舰导弹,具备数百公里的有效射程,齐射时的火力即使航母也承受不了。而濒海战斗舰连合适的反舰导弹都没有,在前甲板上硬加上4枚鱼叉模块又破坏隐身,就是干啥都不行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