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行为么?它对孩子又产生哪些影响呢

猪哥谈文化 2024-03-20 02:31:25

“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上次的文章中有网友提问我是不是写错了?其实我没写错,因为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哈哈,开个玩笑。”

今天分享一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的第二个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面前产生过很多行为,那么你了解这些行为么?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为呢?它又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试图回想一下你在孩子面前都表现过哪些行为:

第一,发怒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去行事时,你是不是对他大喊大叫甚至还动过手?

第二,强势

孩子怎样穿衣,怎样写字,怎样吃饭等等一些小事你是不是也要求他必须听你的。

第三,喜欢审判别人

你既然做错事了,就要得到什么样的惩罚。

以上这些行为就构成了“挑剔型父母”。

看到有很多父母说自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其实都是为了孩子好,让他以后在社会中活的更好一些。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自欺欺人而已。

1.挑剔型父母

在这本书中,蛤蟆是一个富二代,他的爷爷创办了一家酿酒厂,而且还是一家知名的企业。

父亲接班后,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从小对蛤蟆就是高标准要求。

只要蛤蟆表现出哭泣,犯傻时,父亲就会用冰冷的声音:

“回你的房间去。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他总是在批评我、责备我,慢慢地我也会认为,他永远都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

在这样的教育下,蛤蟆认为自己永远是错的,父母永远是对的,进而变得懦弱自卑起来,甚至最后得了抑郁症走向了自杀的边缘。

‘父母的自我状态’并不仅仅表现在孩子面前还表现在他人面前。

比如:你的领导,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等。

只要他们的表现出强势,喜欢批评指点别人时,就可以说他们处在“父母的自我状态”中。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我有一个一块长大的发小,他父母在四十多岁时才生了他。

从小父母对他娇生惯养,但他母亲却是一个极其挑剔的一个人。

在他小时候,不管他干什么,他母亲都会伸手管管他。

比如:他刷牙时挤牙膏也要指点,要求牙膏必须从上往下挤。

他洗个衣服,要求必须先洗衣领。

母亲的挑剔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但最后却害了他。

长大后,他谈了几个女朋友都没能成功,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二婚的女人,花了很多钱,但最后还是又离了。

原因就是他完美继承了父母的挑剔。

我去过几次他家,他媳妇不管是做饭还是拖地,甚至抹桌子他都要指点一番。

试想一下谁愿意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人连朋友都很少。

这就是为什么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因为你的童年生活影响你的将来。或者说你成年后的某些行为是从童年生活中学来的。

2.不能让孩子成为父母的翻版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喜欢与情感。

他们有享受自己以及按照自己思想生活的权利。作为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去限制他,去修饰他。对待孩子应该是公平相待,站在同样的起跑线来对话。

“蛤蟆,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作为父母,更应该去反思自己的这些行为,看看你是否继承了自己父母的价值观来评判这个社会。如果有请立马改正。

3.为什么我没有‘挑剔型父母’

蛤蟆自小表现懦弱,自卑,喜欢讨好他人,他甚至不会对别人生气。

父母的自我状态几乎都是挑剔型父母,那么蛤蟆为什么没有呢?这个社会中同样生活了很多和蛤蟆这样的人,他们的挑剔型父母去哪儿了呢?

其实很多抑郁,自卑的人,他们反而有极其强大的父母自我状态,他们不是没有,而是他们把审判的对象换成了自己。

比如你和朋友发生了一点矛盾,双方都很生气。强势的人会选择跟朋友大吵一架吗,而弱势的人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进把一切气都撒在了自己身上。

这就是自我审判,自己审判自己有罪。

从父母的自我状态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实很多罪或者气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是自己让自己生气的。

所以你能停止自我批评对自己好一些么?

或者说你能爱自己一些么?

0 阅读:0

猪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