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下午3点,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的气氛比东京的樱花季还要紧张,首相石破茂面对议员质询,突然抛出一句重话:“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扰乱全球经济秩序。”
这句看似平淡的警告,却在全球媒体圈炸开了锅——毕竟,这是日本领导人首次公开用“扰乱全球”这样的措辞批评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
从“国难”到“硬气”:日本态度的180度转弯就在两周前的4月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日本加征24%“对等关税”,连带着汽车关税飙升至27.5%。
消息一出,石破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称这是“日本国难”,甚至亲自打电话向特朗普“求饶”,姿态低得连美国媒体都调侃“日本首相的腰快弯到地上了”。
可短短十几天后,石破茂却在国会公开“硬刚”美国,这剧情反转得比日剧还刺激。
背后的转折点藏在全球市场的波动里,4月9日,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暂缓对185个国家实施“对等关税”,但保留10%基准税率。
外界普遍猜测,这是特朗普政府被美债抛售潮吓出的“急刹车”——毕竟日本手握1万亿美元美债,中国也持有7600亿,两大债主同时抛售的后果,连华尔街都扛不住。
石破茂显然嗅到了机会,他一边在国会强调“报复性关税不符合日本利益”,一边却悄悄亮出底牌:“谈判不是越快越好,匆忙妥协未必是上策。”这招以退为进,让日本从“求饶者”变成了“谈判者”。
“中国经验”刺激下的战略觉醒石破茂的突然硬气,很难说没有受到中国的启发,2024年中美关税战最激烈时,中国通过拓展东盟、非洲市场,硬是把对美贸易依赖度从18%压到12%,同期中俄贸易额更是飙升至2448亿美元。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让日本企业看得眼红——毕竟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占比高达30%,光是丰田一家就有四成利润来自北美市场。
更让日本羡慕的是技术领域的反差,就在美国强推半导体产业链“回流”时,台积电耗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的工厂,因为工人效率低下、成本失控,投产日期一拖再拖。
反观日本,虽然半导体材料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却因为美国关税导致对美出口暴跌12%,连索尼的传感器生产线都开始裁员。
石破茂在演讲中特意提到“要深化与CPTPP成员国的合作”,被外界解读为暗指“绕开美国另起炉灶”。
美债成了谈判桌上的“核按钮”这场博弈中最戏剧性的,莫过于美债的角色转换,过去日本央行买美债是为了保值,现在却成了制衡特朗普的“金融核弹”。
4月14日,日本财务省被曝出单日抛售230亿美元美债,直接导致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5.2%,创下2007年以来新高。
虽然官方矢口否认,但交易时间线显示,东京市场的抛盘恰好与美国债市暴跌同步,石破茂嘴上说着“日美同盟坚如磐石”,手里却捏着这张王牌,逼得特朗普不得不把原定4月17日的谈判从“施压会”改成“协商会”。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看不下去了,她在电视上痛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把油漆桶泼向全球经济,除了混乱什么也没留下!”
这话虽然难听,却戳中了要害——美国半导体企业因为关税不确定性,已推迟了价值1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而日本车企却趁机在墨西哥扩建工厂,准备通过《美墨加协定》曲线救国。
历史教训下的清醒选择石破茂的转变,还藏着日本对“广场协议”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上世纪80年代,日本被迫让日元升值40%,直接导致股市楼市崩盘,经济“失去三十年”。
如今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日本政坛终于达成共识: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这种觉醒体现在数据上——2024年日本对美直接投资额达620亿美元,连续五年蝉联榜首,却在关税压力下骤降18%,石破茂在国会算账:“美国每加征1%关税,日本就有10万人可能失业。”
为了稳住阵脚,日本政府悄悄启动B计划:向受冲击企业提供3000亿日元补贴,同时加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东南亚布局。
丰田宣布在泰国新建电动汽车工厂,索尼则把部分芯片封装线迁往马来西亚,这些动作被外媒称为“去美国化2.0”。
周四谈判:全球经济的“压力测试”4月17日的美日华盛顿谈判,成了观察全球经济走向的风向标,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提前放风:“任何关于汇率的讨论都必须由财务省主导。”
这话明摆着告诉美国,别想再像1985年广场协议那样操控日元,而特朗普团队则陷入两难:如果对日本让步,其他盟友必然效仿;如果继续施压,美债市场可能二次崩盘。
这场博弈的结局尚未可知,但石破茂已经赢了第一步——他用“硬气”证明,小国也能在大国夹缝中找到杠杆。
就像他在国会说的那句双关语:“全球经济不是谁家的后花园,野蛮修剪只会让所有花朵凋零。”
或许正如《经济学人》的评论:“特朗普用关税砸碎了二战后建立的贸易秩序,却意外教会了全世界如何反抗霸权。”
你们觉得日本的硬气,会对中美关税大战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导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