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老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有灭顶之灾

史在没有弦 2024-11-10 01:47: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中国苏南地区的茅山,隐藏着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1938年,新四军在陈毅的领导下,将乾元观改造成抗日根据地。在外部日军的严重威胁和内部伤员众多的困境中,乾元观及其道士在惠心白道长的带领下,如何与新四军携手,共同抵抗强敌,维护这片圣地的荣光?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在这种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呼吁并领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努力。到了1938年5月,陈毅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带领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前往茅山,建立了那里的抗日基地,并动员当地民众加入抗战的浪潮中。

进入茅山不久陈毅及其部队便面临了重重挑战。当地村民长期受到外敌和封建剥削的双重压迫,对新四军的到来反应冷淡,甚至避而不见。陈毅敏锐地意识到,要赢得人心,就必须展示军队的纪律性。他严格要求所有士兵遵守新四军的铁的纪律,禁止干扰和惊扰当地居民及道观中的修行人。

随着战事的频繁和敌人的封锁,新四军虽然稳住了脚跟,但医疗供给十分紧张。正在陈毅为怎样解决部队缺医少药的难题而焦虑时,一条消息让他眼前一亮:据说茅山深处的乾元观里藏有一位名医,辛三仙,他原是镇江一家医馆的主人,精通医术,后因战乱隐居于此。

听到这一消息,陈毅决定亲自去请这位医师帮助解决军中的医疗问题。陈毅伪装成商人,带着一名随从悄悄前往乾元观。到达后一名老道士接待了他们,但对于辛三仙的询问,老道士只是摇头表示这里是修行之地,并无医师。虽然首次求医未果,但陈毅没有放弃。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乾元观,并带来了自己准备的对联:“出家非出国,传道当传义”,试图以此打动道士。老道士终于领会了陈毅的良苦用心,告知了辛三仙的大致方向。

陈毅第三次访问乾元观时,老道士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辛三仙留下的诗句:“鸦啼鹊鸣,并立枝头报祸福。” 陈毅即刻回应:“燕来雁去,相遇路上传春秋。” 这简短的诗句交流,显现了两人间的默契和对局势的共同理解。

辛三仙收到陈毅的回信后,派人邀请他到道观中见面。在约定的时间,陈毅见到了迎接他的辛三仙和惠心白道长。在一场象棋对弈中,陈毅巧妙地向辛三仙表达了他的真正意图,不只是医治伤员,而是希望辛三仙能够长期支持新四军。辛三仙对此表示赞同,并承诺医治所有伤员。

惠心白也表达了希望新四军能够进驻乾元观的愿望,为抗日斗争提供坚实后盾。陈毅被惠心白的真诚所感动,决定将指挥部设在这里,共同抗击日寇。通过几次交流,陈毅确信惠心白是一个充满民族正义感的人,值得与他们联手,共同为抗日事业奋斗。

惠心白曾经周游列国,深见国内外诸多苦难,尤其是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平民的剥削。这让他对陈毅那种兼具骑士风度与正义感的领袖气质,感到格外的亲近,两人很快成为彼此的知己。

尽管道家讲求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但惠心白眼见国破家亡,无法再守其清静,决心投身抗战。他心中有“乱世下山,盛世修行”的坚定信念,现在是他行动的时刻。

他指派门下弟子下山为新四军采购物资,同时其余道士在辛三仙的指导下,为伤员提供医疗,或利用他们的道士身份,在周边地区收集敌情,为陈毅提供宝贵的情报。

道士们获取了关于日军换防的准确消息,及时通报给了陈毅,为新四军的一个小规模战役提供了先机。根据这些情报,新四军制定了迅速且有效的攻击策略,结果在这次冲突中成功击毙日军13名,俘获4名。

在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上,南京已沦陷,而茅山周边区域也饱受日军之苦。惠心白看到百姓受难,内心极度痛苦,却无力回天。陈毅看出了惠心白的忧虑,坚定提议尽快在茅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整合茅山及其周边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他解释道一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可以为百姓提供庇护,而且利用茅山复杂的地形,日军想要彻底打败新四军几无可能。

惠心白听后精神一振,深感陈毅的策略非常可行。在他的帮助下,新四军在茅山扎下了根。他指示道士们清理乾元观内的其他房间,将其转变为新四军的指挥中心和战士们的临时住所。这样茅山的革命根据地得以初步建立,标志着新四军在此地的战略布局已初见成效。

在1938年10月的一个清晨,惠心白道长派遣朱易经道士前往西阳市场采购必需品,预计全天行程,朱易经心中充满不安的预感。当他沿山路下行时,日军部队已悄然包围了乾元观,准备发动突袭。

日军强行进入道观,用刺刀逼迫惠心白道长提供宴请所需的美酒佳肴。惠心白道长坚定回应,道观中无酒肉,与他们平时的清苦生活相符。日军嘲讽地提到新四军是否享受了更好的待遇,惠心白冷笑回应,新四军遵循严格纪律,不会与敌人相提并论。这激怒了日军,他们随即残忍地将刺刀刺入道长胸膛。

乾元观内的其他道士也未能逃脱命运,日军试图从他们口中得知陈毅的下落,未果后进行了无差别的屠杀,将惠心白和其他道士的遗体丢弃于野外,并点燃了古老的道观,将之化为灰烬。

当天晚上朱易经带着满载的物资返回,目睹远处乾元观被大火吞噬的景象,他急忙冲上山,但只见到熊熊烈火,师父和同伴的呼唤声消失在火海之中。他后来在周围地区寻找师兄弟们的遗体,面对他们身上的伤痕,朱易经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陈毅在接到这一消息后,对乾元观的损失感到深深的悲痛,他为惠心白道长和其他英勇牺牲的道士撰写了一首悼念诗,表达了对他们英勇抗日和无私奉献的深切哀悼。惠心白的两名得意门生在事变前成功将宝贵的文化遗物安全转移,保存了道观的文化精髓。

在1940年日军对茅山实施了一次毁灭性的扫荡,这场灾难波及了道观中的道士,也波及了无辜的过路商人和临时借宿的旅人。这次灾难的余波迫使一些幸存的道士重新考虑他们的生活方式。清修已无法维系他们对道的执着,其中许多人选择加入了新四军,转战沙场。

特别是一名年轻的道士,汤念义。他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正当他和师兄弟们在道观“元符宫”被日军焚烧时,幸运地藏在床下,等火势稍退后,才从废墟中逃生。失去家园的汤念义站在茅山的山脚下,目睹了他生长的地方化为灰烬,心中满是对日军的仇恨和复仇的渴望。他决定加入新四军,最初从一个简单的后勤角色做起,最终主动要求参与前线战斗,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另外还有李浩歧和陈先荣等人,他们最初并未加入新四军,而是选择在民间发动小规模抗日行动。他们设伏捕获了一名为日军服务的翻译苏光谱,并利用缴获的手榴弹炸毁了一个日军碉堡。尽管他们最终被日军俘虏,并在酷刑中丧生,但他们的行为激发了更多民众的抗日热情。

这些民国时期的道士,虽然按传统可以选择闭门不出,享受世外桃源的清静,但当国家遭受侵略,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们选择放下道士的身份,脱下长袍,挂掉符箓,与广大民众一起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在一次战斗中,汤念义利用机会,用手榴弹炸死了两名日军,虽然此举违反了军中的战俘待遇规定,但他的行为表达了深刻的抗日情感。他的连长试图教导他放下仇恨,但汤念义的内心难以平静。1940年7月,他毅然要求前往最前线,结果在与敌军激战中壮烈牺牲,留下了勇敢的名声和同志们的无尽哀思。

日军还占领了茅山的战略要地九霄宫,尽管多次战斗企图夺回制高点都因地势和装备劣势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一名道教人士提出了极端但必要的建议,即焚烧已被日军占领的九霄宫,以阻止敌人利用这一宗教和战略重地对抗日行动造成更大的威胁。

虽然提议极具争议,九霄宫在道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但道士们最终选择了牺牲少数以保全大多数的原则,集体痛下决心,在一次日军换防期间放火烧毁了九霄宫,成功驱逐了敌军,表明了他们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对国家的至高无上的忠诚。

新中国成立之后,茅山三宫五观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行为和重大牺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和纪念。1982年,政府开始拨款修复这些古老的道观,乾元观在1993年恢复重建并向公众开放。

乾元观现任道长尹信慧深知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他编写了一本关于茅山道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的手册,并将其分发给每位来茅山参拜的信徒和游客。手册的扉页上铭刻着一句话:"乱世中道士投身救世,盛世中道士隐居求道"。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道士们,通常被视为追求超脱世俗的群体,在国家危难时刻同样能挺身而出,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这不仅重塑了人们对道士“无为而治”的传统印象,还强调了他们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同样可以采取果断行动的能力。尹信慧道长的努力确保了这段历史被正确记载并传承下去,而乾元观则成为了纪念和教育后人的场所,提醒着每一位访客,即便是最平和的群体,在必要时也能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

0 阅读:54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