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市三十年,也是凌源市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三十年,市文旅广电局作为公共文化工作的排头兵,始终坚持“文化强市”战略,统筹推进文化改革与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精神动力,为凌源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凌源市文化大厦
文体基础设施提升成果显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市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前沿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27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均已投入使用,城南、城北都有可容纳万人以上的活动广场,248 个行政村文化四室建设完成(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并基础设施完备,图书保有量达1500册以上;全市乡镇515个文体广场,街道45个文化广场,城市健身路径实现100%覆盖。建成了凌源市人民体育场,在城区及乡镇街建设了9个社会田径足球场,为全市人民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文化惠民工程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一级馆。实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凌源市文化馆、图书馆分别在8个乡镇成立了分馆,有效充实农村文化生活,满足辖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目前运行良好。图书馆实现网络全覆盖,成为朝阳市率先与辽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对接的图书馆,并率先在辽西地区引进6台电子图书借阅机,开通移动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年均电子图书下载率达3.5万册。
市文化馆公益课教师高秀禾
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已成功举办29届“凌源之夏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展新春灯展、迎春书画笔会、迎春摄影作品展等“榆州之春”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承办各类画展、大赛评比、各类文化活动,展现凌源的地区名片;举办足球、篮球、秧歌等各类比赛活动。
文艺作品创作繁荣发展。以我市作家王宇石为代表创作的微电影《火苗儿》获第七届亚洲微电影大赛最佳作品奖;《凌水湾》获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品剧本《扶贫轶事》入选安徽春节联欢晚会等。2021年大型评剧《烽火映山红》省内演出成功,被列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巡演剧目;2022 年影调戏《婆婆还乡》荣获辽宁省第十七届群星奖,并代表辽宁省冲击全国群星奖。大型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已于7月末首演。
大型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首场演出
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博物馆新址确定,正在科学规划设计,打造地方一流博物馆;形成科学管理、安全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50处,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进行了重点保护。
市博物馆副馆长 李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我市已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1个、全市非遗重点艺人达2000余人、非遗新秀 200余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3人、市级17人、县级73人;拍摄以全国唯一女特等战斗英雄郭俊卿为题材的皮影电影《烽火映山红》,出版凌源非遗保护丛书《凌源民间唢呐曲集》;凌源皮影戏和振声影雕被确定为辽宁省外宣精品项目;非遗“三进”工作取得新进展,非遗影响力实现新提升;2019 年、2020年举办以“多彩非遗·文脉传承”为主题的两届非遗文化节,全面展示我市传承非遗的丰硕成果;成立非遗保护协会,吸收会员120人,成立10个专业委员会,协会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非遗保护协会,标志着凌源市非遗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碑;2020年8月,召开首届全市非遗大会,标志着凌源非遗事业进入发展新时代。
国家级非遗项目——凌源皮影
记者/朱荣家 张雨思
编辑/王安宁
责编/郑赫
审核/张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