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最好的活法:低焦虑、少内耗

洞鉴君子 2022-07-15 21:14:08

你是个焦虑的人吗?可以简单自测一下:

1、你是否是没有安全感的人?2、你的想象力是否过于丰富?3、你是否是自己内心的敌人?4、你是否经常想象出“幽灵和魔鬼?”5、你焦虑的齿轮是否轻易就会启动?6、你是好奇之人吗?7、你是否经常莫名发呆?8、你是否总是难以完成已经开始的事情?9、你是否有难以释怀的倾向?10、你是否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想法?11、你想到的大多是些令人痛苦的事情吗?12、你对爱的渴望是否总也无法满足?

你回答的“是”越多,焦虑的程度越大。

以上12个问题,来自法国精神分析学著作《你好,焦虑分子》,作者阿兰·布拉克尼耶在书中将焦虑描述为“一种持续的悬心状态”。

疫情之下,又恰逢高考季、毕业季、就业季,焦虑不仅让人心悬,也会产生强大的“蝴蝶效应”:

焦虑的父母,孩子撒了牛奶、饭汤也会发飙,让孩子也跟着焦虑起来;

焦虑的伴侣,因一个眼神质问数天,令对方惶恐,也让家庭氛围一路下行;

焦虑的打工人,一句反驳上演一出内心大戏,波及决策,影响工作氛围。

但就像作者阿兰说的:

我们可以带着焦虑,活得更好,活得适意。

对于焦虑,与其纠结内耗,不如勇敢走出,正视它、驾驭它,与生活和解,赋予自己新生。

正视焦虑,才能化敌为友

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小伊的父亲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焦虑者”:

对每个明天胆战心惊,禁止家人接触新鲜事物,固执遵守生存法则。

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躲过野兽的围攻,成功存活下来,而周围的邻居早已葬身猛犸象和沙蛇的腹中。

焦虑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焦虑者。

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有这样错误应对的时刻:

对身材或工作不满,花很长时间翻阅APP,制定详尽计划,践行两天没改善,更加不自信了;

看看同学功成名就,想想自己的房贷、卡债、孩子学费,干脆掏出手机刷一刷,晚上打打游戏、多喝两杯,逐渐养成逃避的意识,甚至对酒精的依赖。

如果放任自己被焦虑支配,人生只会继续颓丧;只有正视焦虑,才能解决问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一生也是焦虑的一生:

从小背负着父亲培养“音乐神童”的期待,接受着严厉的棍棒教育;

父母去世之后,靠担任乐师赚钱,养育弟弟妹妹,照顾一家人的生活;

几段感情都无疾而终,耳聋之后,更是将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

几十年来,孤独、贫穷、疾病,让贝多芬持续深陷对生活的焦虑。

但也正是这种焦虑,让他反手扼住命运的喉咙,将更多能量投注在音乐创作之中。

作者阿兰在书中将这种态度归结为“好的焦虑”:

它能指引我们不断行动、寻找出路。其中蕴含的好奇心、创造力、觉知、智慧等,都是宝贵的馈赠。

积极心理学先锋乔纳森·海特曾提出了“象与骑象人”理论:在人的心理中,一半是大象,桀骜不驯;另一半是骑象人,理智掌控。

最佳的心流状态中,大象处在主导,一路畅快奔赴;而骑象人沉浸其中,发掘机会、改正错误,共同顺利前行。

正视焦虑,就是要做理性的“骑象人”,让本就不存在的“死敌”,成为追求幸福的同盟。

缓解焦虑,需要改变个人感知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男孩,本来能考进北大,但因高考数学简单,没能发挥他奥数的优势,来到了浙大。

在浙大,有这种挫败感的学生不在少数,被称为“浙大病”。

男孩在失落中度过了浑浑噩噩的大一,大二时候决定好好学习,却查出了骨癌。

每月一次的例行检查让他焦虑到冷汗直流,在医院看到的癌症故事更是放大了这种恐惧:一起合影的病友消失不见了;临床的病人必须要锯腿保命。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陈海贤博士接触的真实案例。

他说,男孩跟他讲述的故事,都是那种功败垂成的污染式的故事,像极了男孩自己。

焦虑并不是事件的结果,而是个人感知对事件添加的放大镜。

错误的感知和解读,会真实地污染人生这条河流。

后来,男孩在斯坦福大学关于机器学习的公开课中听到一句话:“如果将来癌症得以攻克,机器学习一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句话切换了他的个人感知“滤镜”,他开始积极学习数据挖掘,进行抗癌治疗。

他还参加了全马比赛,途径一段长长的隧道,他在黑暗中抽筋了,但他告诉自己“爬也要爬回去”,最终一步步捱到了终点。

后来男孩挨过了5年癌症期,不用再去复查。而他内心的人生故事,也从“功败垂成”变成“历尽艰辛、自我挽救”。

问题还在,结果没变,只是改变了感知,就能扭转焦虑的人生。

《你好,焦虑分子》一书中,就提供了改变感知的重要两步:

首先,对事件归因时,将其归为挑战,而非丧失、威胁。

当困难来临时,告诉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远远好过“这对我造成了威胁”。

其次,管理情绪时,询问自己如何弥补、获得,而非逃走。

遇上糟心事时,询问自己“我能从这件事中能获得什么”,这样思考一番,即使是严重的焦虑情绪也能得到缓解。

很喜欢一句话:

多数人的一生,起伏并没有大到无法承受,波澜跌宕的都是内心而已。

管理好感知,即使无法回到过去、改变世界,至少可以避免一次次陷落在“回天乏术”的感受中。

改善焦虑性格,必须行动起来

萨特说:

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身处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与焦虑相处,降低焦虑水平。

在这里,以下6种方法可供大家尝试:

方法1:聚焦具体,减少对抽象思维的注视

一行禅师在《一心走路》中曾说:“我们身体的脚在走路,但是心在别处。”

焦虑是虚幻的、僵化的,一味盯住它,就会绑架自己的内心。

具体的事件是真实的、流动的,聚焦脚步,才能继续前行。

正如周轶君在《圆桌派》中说到的:“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脚踩在具体的路径上一步步往前走的时候,就没有这个焦虑。”

方法2:放松训练,例如冥想、肌肉放松等

乔布斯、扎克伯格等诸多企业家,都推崇冥想。

乔布斯在200多平米的办公室不置办任何家具,只放一个冥想用的坐垫。

越多决定要做、越多繁杂事务要处理,就越要心静、放松。

现代科学也证明:冥想,可以放松我们的神经、促进大脑的活力,增强专注力。将向外的目光,收回到当下,从而对具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方法3:经常阅读,扩展认知就不再害怕未知

阅读,也是一种转移策略,能将自身的焦虑转移到书中的人物情节身上。

同时,阅读增加体验、扩展思维和视野,一些原先能引起焦虑的事变得不再重要。

如果不读书,你的观点就只受身边几个人的影响;而读书会让你发现,一切答案尽在书中。

方法4:书写痛苦,只表达不评论

表达性书写的领军人詹姆斯·彭尼贝克曾经做个一个实验:

请60多位失业达8个月以上的技术职工参加书写实验。一组书写失业带来的痛苦,另外一组书写找工作的方法,连续5天、每天书写30分钟。

实验结束后的数月内,书写痛苦的一组重新找到工作的几率更高。

不苛责、评论自身处境,只真实表达内心的痛苦,焦虑会自然缓解。

方法5:别忘记身体,健康饮食,坚持锻炼,睡个好觉

《你好,焦虑分子》中指出:焦虑会在两种极端上影响我们的身体,一种是忘记照顾身体,一种是放大某部位的疾病。

所以,焦虑也常伴随着生理上的痛苦。

健康饮食、持续健身带来的掌控感,会增加我们对未来生活的乐观预期。

而利用各种工具睡个好觉,例如按摩仪器、舒适的枕头床品、疗愈的书籍等,我们的神经会更为舒缓。

方法6:接触幽默,切换一种方式看待生活

从滑稽戏、大马戏到相声、小品,再到现在的脱口秀,幽默不仅是生活的佐料,甚至成为精神的必需品。

在心理学领域,幽默也被精神学家定义为“面对困难情境时极为有效的防御机制。”

多接触幽默这种形式,会让你更容易自身的焦虑达成了和解。

写在最后

尽管焦虑有不同的面孔,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它背后折射的意义却是:

希望被爱,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希望还有机会活成期待的样子。

正如雨果所说:“能让黑夜降临的,也会带来星星。”

如果焦虑是黑暗中的迷雾,那爱与期待,就是我们划破迷芒时最有力的一击。

迎向黑暗,驾驭勇敢,奔赴真实的幸福。

0 阅读:7

洞鉴君子

简介:明知不问是修养,看穿不言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