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你可以看到任何想看的演出。”不久前,上海文化广场迎来了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第100场演出,有拖着行李箱跨城而来的观众如是感叹。
2024年,上海演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大量音乐剧作品在上海的各大剧院频繁上演,“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的溢出效应正在凸显。而作为以音乐剧演出为核心品牌和专业追求的剧场,上海文化广场全年共举办57台334场在地演出,场次、票房均创历年新高,观众达41.3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44%,平均上座率达八成。
上海成为世界音乐剧公认的主场
1月18日下午,《巴黎圣母院》百场演出开场前,文化广场的大堂早已人头攒动。东西两侧的柜台上,联名笔记本、帆布包、冰箱贴等衍生品吸引人群驻足挑选,并成为观众眼中极具话题性的“社交货币”。衣帽间外,满是等待寄存行李箱的外地观众。
而在演出谢幕时,全场观众与台上演员用法语大合唱剧中金曲《大教堂时代》,如此“上海特供”的名场面,让《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人尼古拉·塔拉尔也不由得感叹:“上海是中国音乐剧的中心,文化广场就像是我们的家,每次来到这里,我们都盼望着再次回来。”
观众与海外大戏的双向奔赴还不仅于此。1998年首演中“副主教”弗罗洛的扮演者——年逾七旬的丹尼尔·拉伏瓦,此次强势加盟上海站的演出。有年轻观众在sd(Stage door,指演出后观众在后台出入口排队与演员互动)时,带着与音乐剧相关的毕业论文请丹尼尔·拉伏瓦指导。
台前幕后的互动,都在侧面印证着上海已成为世界音乐剧公认的主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火爆氛围并不只是海外大戏独属。2024年,文化广场共计呈现了197场音乐剧演出,占全年主剧场演出体量的68%。文化广场的自制音乐剧剧目《我的遗愿清单》《粉丝来信》《也许美好结局》完成59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17座城市,还首次去到新疆乌鲁木齐——一个中国音乐剧巡演很少去过的城市。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元洪表示:“2025年节目安排已然满档,来自法国、德奥、英国、美国、日本的国际大戏即将纷至沓来。春节后,一开年即是文化广场自制的六台世界音乐剧明星系列演唱会。之后,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作品《雄狮少年》即将加场,《寻找李二狗》《宝玉》等原创音乐剧也将在年后轮番登场,特别是来自中国香港的原创音乐剧《大状王》,首轮开票场次已然售罄。”
成为“孵化音乐剧”的重要平台
音乐剧市场繁荣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优质作品,而音乐剧产业生态的营造则在于健全的成长机制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作为国内首个以音乐剧演出为专业追求的剧场,文化广场从2019年起便发起了国内首个原创音乐剧孵化项目“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为行业提供了一条“自下而上”的创作机制。截至目前,已孵化出原创作品十余部,其中6部作品已成功实现商业制作,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完成了超过270场演出。
2024年,孵化计划首部特邀孵化作品《麦克白夫人》在上海完成首演,并以阶段性驻演的方式完成60场演出。今年,《麦克白夫人》有望走出上海,在广州、成都进行演出。从自由孵化赛道产出的原创作品《南唐后主》《南墙计划》《无法访问》也将开展新一年的演出计划。
孵化计划不仅孵化作品,也在孵化人才。十余位编剧、作词、作曲等创作人才通过这个平台得以成长,并逐渐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贡献了大量原创新作。迈入第五年的“音乐剧歌唱大赛”,持续为中国音乐剧行业输送新生的歌唱力量。
在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导师刘亮佐看来,“文化广场的孵化平台像一双手臂将大家拥抱、呵护,让作品在孵化中更好地成长、更具有市场可能性。年轻人的想象力更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未来。”
文化广场不仅是演出的展演高地,更是市民走近艺术、体验生活的乐土。2024年,伴随着演出的进行,文化广场积极践行“把门打开”的“一站式”广场生活,围绕“在剧院里 在生活中”的理念,为市民提供了718场公益艺术活动,平均一天2场,吸引近5万人次参与。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张姗
图片 / 上海文化广场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