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巨贪庆亲王奕劻如何屹立最高权力中心四十年不倒

一直在历史 2025-02-25 14:46:23

清末第一巨贪庆亲王奕劻如何屹立最高权力中心四十年不倒

从默默无为到宗室显贵

在风云变幻的晚清历史舞台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爱新觉罗·奕劻。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辅国将军到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他以平庸的才能却在四十年间牢牢占据朝廷最高权力中心。作为慈禧太后的"贴心人",他不仅通过溜须拍马获得重用,更是凭借卖官鬻爵积累了堪比和珅的惊人财富。然而讽刺的是,这位被后人谥为"密"(追悔前过)的庆亲王,在清王朝倾覆之际,却轻易劝说宣统帝退位,带着累累财富远走天津租界,悠然度过晚年。他的人生轨迹,不仅展现了一个权臣的崛起与没落,更折射出晚清王朝的腐朽与衰败。

平步青云一朝贵 权势滔天四十年

道光十八年,在北京城内的一处宅邸中,爱新觉罗·奕劻呱呱坠地。他的祖父是乾隆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亲王,按照宗室血统来说,奕劻的身份并不显赫。

永璘有六个儿子,奕劻的生父是最小的儿子辅国公绵性。根据清朝宗室的传统,只有三子庆良郡王绵愍一脉才能继承郡王爵位。

绵性觊觎王爵,铤而走险行贿,结果事情败露。朝廷大怒,将他发配到盛京戍守,从此失去了在京城发展的机会。

年幼的奕劻被过继给绵愍为嗣,但爵位等级依然低微。道光三十年,年仅十二岁的奕劻只能继承一个小小的辅国将军,在宗室爵位中排在第十级。

这样的地位在清朝宗室贵族中实在是不入流。咸丰元年,内务府甚至将奕劻居住的庆王府收回,赐给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恭亲王奕訢。

奕劻虽然出身皇族,但与当权者的血缘关系实在太远。加上他的才能平平,学识一般,整日只知玩乐,根本无法引起皇帝的注意。

就在这看似暗淡的人生转折点上,奕劻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叶赫那拉·桂祥。桂祥的姐姐是懿贵妃,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慈禧太后。

奕劻虽然才能平庸,但一手好字却为他打开了机遇之门。因为桂祥与慈禧经常通信,奕劻就成了两人之间的书信代笔人。

经年累月下来,奕劻那谨慎稳重的性格和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渐渐赢得了慈禧的好感。同治十一年,在同治帝大婚之际,慈禧破格加封奕劻为郡王,并授予御前大臣的要职。

从此,这位籍籍无名的宗室子弟,开始了他在朝廷中平步青云的人生之路。他的第一个重要官职,便是身居庙堂之上的御前大臣,可谓是一步登天。

(文章结束)

步步为营显身手 权倾朝野逞威风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此时主持军机处的恭亲王奕訢对战事态度犹豫不决,招致朝野上下纷纷弹劾。

慈禧太后看准时机,立刻罢黜奕訢所有职务,改组军机处,史称"甲申易枢"。清廷重新洗牌,醇亲王奕譞领导军机处,而奕劻则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事务。

这一切的变化来得如此突然,但又在情理之中。奕劻的崛起,正是慈禧需要制衡朝中大臣的产物。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奕劻开始琢磨讨好慈禧的新花样。他发现慈禧平日里精神紧张,需要消遣娱乐,于是把麻将这种江南民间游戏引入宫中。

他不仅亲自手把手教慈禧打麻将,还特意安排自己的小妾进宫陪打。每次牌局,他们都会故意输给慈禧,让她体验胜利的快感。

1885年,朝廷设立海军衙门,奕劻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职务。他与奕譞一起负责办理海军事务,权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推移,奕劻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他被加封为庆亲王,地位更上一层楼。

当大臣们为国事焦头烂额时,奕劻却总能想出各种方法讨慈禧欢心。有朝臣看不下去,向慈禧进言批评奕劻,慈禧却说:"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吗?但是看来看去,还是他贴心。"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突起,光绪帝试图改革图强。变法期间,奕劻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支持她囚禁光绪帝,平定"百日维新"。

慈禧对奕劻的忠心大为赞赏。作为回报,她破格赐予奕劻"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这一殊荣让他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朝廷陷入空前危机。奕劻临危受命,与李鸿章一起负责与各国议和。

次年,奕劻作为清政府代表,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尽管这份条约给清朝带来了巨大耻辱,但他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稳固。

这短短十几年间,奕劻从一个普通的朝廷大臣,一步步爬上了权力的顶峰。他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慈禧最信任的心腹,在朝廷中的地位无可撼动。

(文章结束)

贪婪成性鬻官爵 富可敌国败家邦

1903年,军机大臣荣禄病逝,朝廷核心权力出现真空。慈禧太后立即指定奕劻接掌军机处大印,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朝廷大权旋即被奕劻牢牢把持,他不仅掌管军机要务,还兼管财政和练兵事务。手中权柄越来越重,贪婪的本性也随之暴露无遗。

北京城内,庆亲王府门庭若市,络绎不绝的官员排着长队来行贿。奕劻把卖官鬻爵玩出了新花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1907年,一个叫段芝贵的官员就是这样买来了黑龙江代理巡抚的职位。他只需递上白银十万两,立刻就能走马上任。

奕劻的贪腐规模越来越大,他干脆和儿子载振、大臣那桐一起合伙经营。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被时人嘲讽为"庆那公司",奕劻则是"庆氏公司总经理"。

1908年,奕劻迎来七十大寿,这成了一场空前的敛财盛宴。各地官员趋之若鹜,带着白花花的银子和价值连城的礼物纷至沓来。

王府门前的车马排起长龙,堵塞了整条街道。这次寿诞,奕劻收到的现金就达五十万两白银,礼品总值更是超过百万两。

英国《泰晤士报》惊讶地报道,这位清朝重臣在汇丰银行的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要知道,当时英国一位体面的家庭教师年薪也不过30英镑。

就连生物学家达尔文买下一座带花园的豪宅,也只花了2000英镑。奕劻积累的财富,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御史们多次上书弹劾奕劻的贪污行径,却始终无法撼动他的地位。慈禧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却依然对他委以重任。

1911年,清廷推行立宪改革,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制度。奕劻顺理成章地成为首届内阁总理大臣。

这一年,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南方各地掀起反清浪潮。奕劻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着他的敛财大业。

单单是英国汇丰银行的账户,奕劻就存有一百二十万两白银。这笔财富,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只有和珅能够望其项背。

放眼整个晚清,奕劻可以说是把贪污腐败玩到了极致。他不仅创造了一个个贪腐纪录,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在专制王朝中,权力就是最大的腐蚀剂。

(文章结束)

王朝将倾急转身 功成身退养余生

1911年十月,武昌城头的枪声打破了清王朝虚假的平静。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号召,宣布独立。

朝廷危在旦夕,奕劻这位身居高位的内阁总理大臣却表现出惊人的"识时务"。他主动向朝廷推荐袁世凯出任总理大臣,自己则急流勇退。

清廷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召回袁世凯,让他全权处理军政事务。奕劻把总理大臣的位子让给了袁世凯,自己则继续担任内阁资政。

1912年初,清廷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商讨王朝存亡大计。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对慈禧言听计从的重臣,却在会上力主宣统帝退位。

他声称,共和大势已成,清室退位才是明智之举。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大臣无不侧目。

奕劻的这一表态,给犹豫不决的清廷以沉重一击。一个月后,宣统帝正式宣布退位,大清王朝的统治就此画上句号。

朝廷覆灭后,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庆亲王并未显出丝毫留恋。他带着家眷和巨额财富,悄然迁居天津租界。

在这片被列强控制的"国中之国"里,奕劻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退休生活。直到1917年,他在天津寓所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消息传到北京,已经退位的宣统帝溥仪对奕劻恨之入骨。在他看来,奕劻在清王朝最后的关头,不仅收受袁世凯的贿赂,还力主退位。

溥仪在拟定奕劻谥号时,特意选择了"谬、丑、幽、厉"四个字来表达他的愤怒。这四个字无一不带贬义,是对奕劻最严厉的惩罚。

溥仪的父亲载沣看在同为宗室的份上,劝说儿子网开一面。但溥仪依然不肯妥协。

最终在众多亲贵的力争下,溥仪才勉强同意赐谥"密"字。这个字虽然不似先前四字那般尖锐,但"追悔前过"的含义仍然表达了清室对奕劻的不满。

纵观奕劻的一生,从1861年辛酉政变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五十年间,他始终游走在权力的巅峰。即便天资卓越的恭亲王奕訢也被他踩在脚下。

慈禧太后曾一语道破奕劻的成功秘诀:"荣辱忽焉,皆在圣意。"这句话不仅是对奕劻的评价,更是对整个清王朝政治生态的写照。

(文章结束)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