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那些“少年天才”往往是人们茶余饭后所乐此不疲的谈资。
欧拉,13岁考入名校巴塞尔大学,18岁博士毕业,终成一代数学大神;“数学王子”高斯,3岁就能通过口算发现父亲的计算错误,一生缔造了无数座数学的顶峰;科学巨匠牛顿,在二十二三岁时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名留千古的科学家,从小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科学天赋,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后,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超高建树。
我们曾经认为,天赋不可埋没,对于有特殊天赋的青少年,应该尽早发现并培养。仿佛只要抓住了这样的“天才”,就能培养出“高斯”“牛顿”一样的科学家。于是,我们关注天才,挖掘“早慧”青少年,并加以悉心栽培——这就是“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四十多年来,以中科大少年班为代表的“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上万名各领域的精英人才。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青年科学家曹原,在石墨烯的研究上屡获重大突破,28岁的已经成为佛大学初级研究员。他就是中科大少年班走出来的“天才型”青年科学家。
然而,并非所有的少年班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直以来,关于少年班的质疑从未停止,尤其是宁铂、谢彦波等颇受“争议”的人物出现,使得各界对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是否合理产生了更多讨论:少年班,究竟是天才练成的好模式,还是在拔苗助长?
青年科学家曹原
争议中前行:少年班四十年创办“少年班”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这个想法,最初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所提出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曾经面临一段特殊的岁月,高等教育几乎中断,人才培养一度停滞,高层次人才的断层犹如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我们通向现代化的征程中。
1974年,回国访问的李政道先生,对国内高端科技人才的匮乏深感痛惜,于是向国家领导人建议,“从全国选拔很少数,约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去培训”。
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经过数年准备,中科大在1978年率先在国内创办了“少年班”,面向全国挖掘有特殊天赋的青少年,录取到中科大进行集中培养。
此后的四十多年来,中科大少年班日臻完善,并在2008年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由原来的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级为少年班学院。时至今日,中科大少年班依然是国内声誉最好的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
除了中科大少年班之外,清华、北大、北师大、吉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也相继开设了少年班,最多的时候,国内有十余所院校开设了少年班。
一时间,“少年班”大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势头。然而,“天才少年”毕竟是稀缺的,不可能有足够的“生源”来支撑这么多院校的少年班,其结果是,大部分“少年班”在招生几年后又陆陆续续停止办学。如今,仅剩下中科大、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的少年班还在持续招生。
不得不承认,在上世纪那样一个人才断档、科技人才奇缺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的成立十分有利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为国家经济建设培育了大批人才。中国科大原副校长尹鸿钧也曾用“人才战略”来评价少年班。然而,时过境迁,在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率屡创新高的今天,“少年班”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事实上,少年班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直面非议。人们讨论的不仅是少年班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甚至连招生方式、培养模式也存在着诸多争议。
中科大校门
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总是提倡“因材施教”,“少年天才”的培养更不能一概而论,采用同样的培养模式只会埋没学生的天赋。其中的利害,“少年班”的老师当然是清楚的。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少年班明确提出“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方针,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自主化学习与研究。
由此可见,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课程。对于少部分专业意愿明确的学生,他们在入学之后就可以直接学习主修专业,根据既定的专业培养计划学习;大部分学生则会采用“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专业学习。
第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既然“少年班”的主要使命是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那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的重点。“少年班”通过实践训练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同时鼓励专业交叉,支持学生选修多专业课程,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各展所能。
中科大
1985年,中科大又参照“少年班”的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与少年班共同办学。不同的是,“少年班”依然面向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而“试点班”则采用高考初试、复试录取的招生模式。
与此同时,“少年班”又面向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群体,与相关学院创办了“严济慈班”、“华罗庚班”、“物质科学班”等学科强化计划,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调整。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随时调整进出这些计划,给予学生最大的选择空间。
即便如此,在自恃才高,从小就在“光环”下长大的“天才”面前,这种培养模式还是没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毕竟,每个少年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像一颗种子不可能一直按照既定的样子去成长。
就拿“少年班”曾经的“神童”宁铂来说,他4岁认识400个汉字,6岁开始学《中医学概论》,8岁便会开药方,13岁就通过了高考进入“少年班”。
然而,宁铂自负甚高,由于在“少年班”找不到喜欢的专业,还自己申请调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专业。这个要求自然是没法得到满足的。后来,宁铂的脾气日渐古怪,多门功课不及格,在极不合群中走过了在“少年班”的几年。
毕业后,宁铂曾经公开批评“少年班”,出家为僧,又再度还俗,如今在江西的一座禅学院讲学。虽然淡出公众视野多年,但宁铂依然被当作“少年班”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少年班
三千英才:是天才也是凡人像宁铂这样“少年成名”的天才,在中科大少年班并不少见。毕竟,能够进入“少年班”的,无不是智力超群的青少年,也正因如此,他们似乎更容易“出人头地”。
根据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公布的数据,40余年来,共有3000多名本科生从“少年班”毕业,其中超过90%的学生考取了国外研究生,19%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科教工作,至少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成才比例确实远高于普通大学。除了研究石墨烯的曹原之外,还有——
· 物理学家卢征天:美国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PECASE)得主
· 著名神经科学家骆利群:38岁成为斯坦福正教授,46岁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分子生物学家庄小威:34岁成哈佛大学双聘教授,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
· 百度总裁张亚勤:提交华盛顿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个满分博士论文,美国IEEE百年最年轻院士
· 物理学家杜江峰: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杜江峰院士从中科大毕业
从中科大少年班走出来的行业领军人物还有很多很多。3000人的规模,还不及一所普通大学一年的本科生毕业数量,能够有这样的成绩,似乎已经十分了不起。但即使遍地是金子的少年班学院,也难免有些平凡如砂砾的人。
和宁铂同班的谢彦波和干政,同样没有走上那一条人们期盼下“天才”该走的道路。
谢彦波一直不善社交,由于成绩突出而攻读物理,原本被看好在20岁前能获得博士学位,却偏偏与导师处不好关系而放弃;后来,谢彦波转身去了美国读博士,师从诺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竟再次与导师不和,两人不欢而散,到最后谢彦波也没拿到博士学位。如今,谢彦波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担任教师,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干政与谢彦波的轨迹十分相似,都是出国读研,但最后都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事业屡屡受挫,干政选择低调生活,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不知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回忆起曾经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是否也会感慨现实的残酷,是否也会怀疑自己当初进入少年班是对是错?
西安交通大学
毁誉参半:天才练成,还是拔苗助长?进入少年班是对是错?或许,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宁铂曾经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公开猛烈抨击少年班的神童教育:“不能拿他们做实验!那会害死人的!”
相反,12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2岁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的尹希则高度评价“少年班”的教育:“有人认为少年班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我认为完全相反,少年班给了中国一些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因为我觉得中国高等教育最缺乏的,是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不够多,这是跟美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最缺乏的地方。”
作为亲身经历少年班的人,他们的看法更有说服力。然而,他们对“少年班”的态度却可能天壤之别。从他们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接不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客观上讲,“少年班”的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后才被录取,往往具有更出色的学习天赋。他们进入大学接受超前教育,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科学的方法激发潜在的能力,这些学生往往能够更快地成才。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幸运的,“少年班”这种方式也确实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
从少年班毕业的尹希教授
然而,并非所有“少年班”的学生都能接受这种教育方式。
这些学生在很小的时候被选拔进入“少年班”,这未必是他们想要的生活。青少年本来就处于心智、性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带着父母和社会的期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会被无限放大。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又是不幸的。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只不过,他们头顶上“天才”的光环,是外界赋予的。“神童”也是人,他们也有“出错”的可能,也有成为普通人的权利,外界不应该拿放大镜去看待他们,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个别人的成败来决定“少年班”的价值。
因此,“天才练成”的培养模式本身并没有错,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确实可以用有别于常人的方式去培养。关键在于,学生的个性必须得到充分尊重,个人的天赋能在正确的引导下得以充分激活,否则,如果挖掘到有天赋的天才,却用错误的方式埋没了天赋,那就只是一种“拔苗助长”,本末倒置了。
东南大学
人才培养:不拘一格降人才长期以来,我们同来没有停止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少年班”未必是最好的方式,更不会是唯一的方式。
“少年班”经受住了数十年时间的考验,在今天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各大院校也在“少年班”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更多创新模式。
2024年,西安交大的少年班拟录取247名学生,全部为初中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将用八年时间,完成预科到本科到硕士的课程;东南大学少年班2024年仅录取15名学生,专业为工科试验班,并命名为“吴健雄班”。这两个传统的“少年班”,也在不断变革招生和培养方式。
清华大学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接连推出了数学英才班、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和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还有北大数学英才班、北大物理卓越计划、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大连理工王大珩物理科学班等,都希望集中力量培养在基础科研上有突出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加速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唯高考论”已经逐渐被打破,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或许一场高层次人才的大爆发已经呼之欲出!
一修天下
把全国顶级天才少年集中起来,这些应该是百分之八十都成为国家级精英,结果百分之九十出国,成为大咖的也是极少数人!真是国家巨大的损失!
大勤士兵
听说中科大少年班以前有一个学生,从小都是父母惯养!学习很厉害!在中科大不会换衣服和起居生活,而退学
蓬蓬波波
培养纽约流浪汉的机构
蓬蓬波波 回复 04-16 10:29
嘿嘿,还培养打死老婆犯
用户48xxx32
能出一个庄小威这样的就不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