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历史上的一箭,可能改变一生。
项羽射向刘邦的那一箭,命中刘邦却并未致命,反而为后来的“楚汉之争”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这场险死还生的命运转折,不仅让刘邦最终逆袭称帝,还悄然在中国的传统游戏——象棋中,留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这条规定,和那箭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它成为了象棋中至今不变的规则?
天下大乱 群雄逐鹿
时间拨回到公元前三世纪,秦王朝迎来最后的时刻。
一代雄主秦始皇驾崩,留下的却是一个羸弱的江山。
继位的秦二世胡亥年仅二十有一,尚不谙世事。
加之时运不济,宦官专权,致使政局动荡,民不聊生。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帝国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关头。
就在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之际,英雄豪杰纷纷崛起。
在楚地,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
随后,项梁这位悍勇善战的楚国贵族也加入了讨伐的行列。
一时间,楚军所向披靡,连连告捷。
与此同时,另一位名叫刘邦的布衣之士也在蓄谋发迹,他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农民和流氓无产者,组建了自己的队伍,欲趁乱夺取天下。
就这样,大批反秦力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宏大的时代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向前奔涌。
无数普通百姓被卷入其中,有的甘愿为反秦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则希冀趁乱发一笔横财。
人心浮动,世道变幻,百家争鸣,诸侯林立,天下风云突变,局势扑朔迷离。
而这一切,也为日后刘邦和项羽的恩怨纠葛埋下了伏笔。
霸主角力 龙虎相争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一度是并肩作战的盟友。
两人本就是同乡,又都对项梁心存敬佩,因此很快结拜为兄弟,亲如手足。
攻城略地之际,他俩更是配合默契,所向披靡。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矛盾也悄然滋生。
一次偶然的契机,让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原来项梁生前曾立下军令状,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项羽在前方浴血奋战,一心扑在歼灭秦军上。
刘邦却瞅准时机,采取了迂回战术,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占据了这个富庶之地。
等到项羽赶到关中时,刘邦已是王位坐稳,大权在握了。
项羽自然心生不满,觉得刘邦背信弃义,但一时也奈何不了对方。
为了与之抗衡,他在楚地扶立了义帝,自己则称霸西楚,与刘邦分庭抗礼。
自此,昔日的战友就此反目,成为了势不两立的对手。
两人心照不宣,都在暗自较劲,伺机要把对方扳倒。
就这样,一场席卷天下的战争蓄势待发。
狡兔三窟,两虎相斗,究竟谁是最后的赢家?天下百姓拭目以待。
鸿门设宴 机关算尽
争雄天下的过程中,鸿门宴无疑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其时,项羽正处在强势,刘邦则因军心涣散而陷入被动。
于是项羽设下鸿门之宴,诱刘邦前来赴宴,实则蓄谋将其一举歼灭。
刘邦心知肚明,这是个险局。
但权衡之下,他还是决定孤身赴宴,因为不赴宴反而会让项羽生疑。
鸿门之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看似一派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
借着酒意,项羽口出狂言,当着宾客满座悍然要取刘邦性命。
千钧一发之际,刘邦的谋士张良与项羽的叔父项伯沟通,为刘邦求情。
项羽思虑再三,最终作罢,只当做一时酒后失言。
而险些葬身于此的刘邦,却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
他在项羽面前敬了一个酒,笑里藏刀地说:"大哥真是令人敬佩啊,可惜我等愚蠢之人,实在难以领受您的深仁厚泽呀!" 言罢,刘邦起身告辞,在张良的掩护下成功脱离险境。
后来,有人问张良为何要力保刘邦,张良语带玄机地答道:"羽可击杀,如弃犬耳。
至于邦嘛,不可不察也。
"鸿门宴成了项羽和刘邦之间导火索,两人从此结下不解之仇,也为日后你死我活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成皋对垒 矢志不渝
形势逆转,韩信弃楚投汉,为刘邦出谋划策。
在这位军事奇才的运筹帷幄下,汉军由弱转强,收复了不少失土。
汉军的节节胜利,让项羽如芒在背。
他决心孤注一掷,亲率大军,与刘邦正面对垒。
就在楚汉相持不下之时,成皋之战爆发。
项羽仗着骁勇善战,一马当先杀进汉军大营。
然而,深谙韬略的刘邦早有准备,故意龟缩城内,就是不出来应战。
一连几天,项羽攻城不下,气急败坏。
他一狠心,竟然将刘邦的父亲抓来,用以要挟对方就范。
不料,刘邦非但不为所动,还在城楼上对项羽大放厥词,讥讽两人既已结为兄弟,那刘邦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
倘若项羽执意要杀,岂不是要逆天理、悖人伦?此番话语,可谓讽刺挖苦,字字诛心。
项羽闻言大怒,恨不能立时将刘邦碎尸万段。
可城池固若金汤,又不能一蹴而就,眼看汉军有备无患,正洋洋得意,项羽顿觉众目睽睽,自己却无可奈何,一股难以名状的屈辱之感油然而生。
盛怒之下,他搭上强弩,一箭射向城头,誓要刘邦偿命! "嗖"的一声,羽箭破空,直取刘邦面门。
在场众人无不惊呼,只道这下刘邦必死无疑。
谁知那矢虽在刘邦胸膛造成重创,却并未夺其性命。
刘邦挣扎着倒地,负伤不起。
消息传开,汉营人心惶惶,以为主帅凶多吉少,一时间军心动摇,人心涣散。
刘邦虽身负重伤,却意志如铁。
他强忍剧痛,叮嘱左右千万不可声张,以免军心大乱。
同时,又密令手下散布流言,说刘邦仅受轻伤,不日便能痊愈。
有惊无险,刘邦捡回一条性命。
他暗暗发誓,从今往后,定要加倍提防项羽这个死对头,绝不让他有机可乘。
将帅难逢 道高一丈
战争的天平就此倾斜,形势逐渐对刘邦有利。
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取胜、项羽自刎而告终。
刘邦代汉自立,定都长安,是为汉高祖。
多年以后,当年的传奇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美谈。
人们对刘邦的机缘巧合啧啧称奇,也为项羽的悲壮结局扼腕叹息。
更有棋艺爱好者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段历史佳话,竟然影响了象棋的玩法规则。
在象棋盘上,双方对垒的"将"与"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二者不得照面,一旦碰头就只能鹿死谁手。
这一条独特的规定被普遍认为源自项羽射箭刘邦的历史事件。
"将帅不见",说的就是统帅绝不能抛头露面,轻易暴露在对方的攻击范围内。
战场如棋局,双方主帅的安危关乎全局,稍有闪失便会满盘皆输。
诚然,刘邦当年虽在成皋之战中死里逃生,最终成就千秋伟业,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教训。
统帅者如果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只凭一己之勇冒然对敌,无异于自掘坟墓。
反之,若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灵活应变,未尝不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当然,时过境迁,象棋规则的产生和流变自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未必能完全归结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不过,将这段历史佳话与棋艺妙趣相结合,确实令人浮想联翩,也让这个古老的智力游戏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结语
楚汉相争的恩怨情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华彩篇章。
刘邦与项羽的殊死搏杀更是精彩纷呈,跌宕起伏。
时至今日,这段佳话已成绝唱,但它在象棋中留下的烙印却历久弥新。
"将帅不见"成了棋局的铁律,时刻警醒着对弈者:纵横棋局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不可孤勇逞能,更须全局统筹,审慎决策,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千百年来,金戈铁马,血雨腥风,都已成过眼烟云。
而楚汉相争的历史回响,正通过这枚弈枰上的活化石,为我们娓娓道来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参考资料: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2014.
范晔. 《后汉书》. 中华书局,1965.
房玄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1974.
杨树达. 《積微居小学述林·象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杨仲达,等. 《中国象棋史话》.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刘大同. 《象棋杂俎》.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