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糖果,被年轻人抛弃了吗?

饕餮之声美食 2024-02-17 15:30:44

来源:企鹅吃喝指南

又到过年吃糖的时节,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市面上的国产糖果,这些年来,好像没怎么变过模样?

进口糖果的造型、口味花样百出,连果汁产地都能卷;

但国产糖果呢,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还是几十年前就流行的大白兔、金丝猴……

其实,在几十年前,中国糖果江湖明明有过一段繁荣时代,既有本土特色的桉叶糖、话梅糖,也有紧跟潮流的麦丽素、太妃糖。

《上海糖果》广告册,截图自B站@PoorLand

那时候,各种新品牌、新口味层出不穷,光是奶糖一类,就有大白兔、金丝猴、喔喔等几大品牌神仙打架,甜得热热闹闹。

国产糖果当年是怎么崛起的?

从上海等地发展起来的糖果工业,当年如何向各地传播,构成了全国小朋友的甜蜜回忆?

而近些年来,国产糖果又为什么会不复往日荣光?

剥一颗糖,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国产糖果和它背后的糖果工业,一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01 国产糖果的机械化时代

时间回拨到清末民初,那时候,市面上最时髦的西式糖果主要靠进口,一般在上海、广州等口岸的洋行才能买到,价格也金贵得很。

为了跟洋货抗衡,到20世纪初,渐渐有品牌开始引进外国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民族糖果品牌的工业化时代。

比如1920年代,南洋华侨马玉山(广东中山人)响应“实业救国”的口号,在上海开设糖果饼干厂。

南京路上的马玉山公司开业时,孙中山还题赠“脍炙人口”匾额。图/普陀收藏

买欧洲机器,请美国技师,生产出三十几种糖果,光看名字都觉得馋:

小柠檬汁粒、玫瑰汁粒、花汁波子、白薄荷饼糖、五色纸香蕉条糖、金山果子软糖……

粤商冼冠生在上海开办的冠生园,学习和研发能力更是强大。

1930年代,他们研究日本森永的“樱花软糖”,仿制出了更有中国色彩的“杏花软糖”。

进口的“麦根太妃糖”当时很流行,他们就做出了“奶油太妃糖”,每磅价格还便宜三角五分。

为了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冠生园想办法自产原料,还把国产的核桃、巴旦木都做进糖果里。

几年之后,他们的糖果出品,足足扩充到了一百多种,有巧克力、奶油波子糖、合桃糕糖、蜂蜜太妃糖……

还从欧洲定制生产机械,在上海漕河泾建起厂房,实现了糖果的机制量产。

02 上海糖果卷起来了

早早起步的上海糖果业,培养起了一批熟悉技术的糖果师傅,也留下了许多进口的生产机器,到了1950年前后,上海大大小小的糖果厂,足足有300来家。

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上海卷出了不少知名糖果品牌,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引领业界潮流的标杆。

比如40年代,上海ABC糖果厂仿制英国奶糖,又借用当时流行的卡通片命名,做出国产的米老鼠奶糖:

用当时很稀罕的液体葡萄糖、炼乳和奶粉,做出的奶糖比西式牛轧糖奶味更浓,又不粘牙,一时间非常走俏。

50年代公私合营后,为了避免“崇洋媚外”的嫌疑,米老鼠奶糖换了名字,改进了配方——然后,就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白兔奶糖。

在奶糖最紧俏的时候,买大白兔和买奢侈品一样要“配货”,混着其它什锦糖果一起才能买到。

截图自SMG纪录片《上海的甜蜜往事:大白兔的故事》

在30年代,上海的天星糖果厂已经生产出中国自己的泡泡糖了。

60年代,天山食品厂接手这项业务,做出的泡泡糖成了小学生之间的流行单品——能熟练吹出又大又圆的泡泡,可是特别值得骄傲的技能!

还记得前段时间很火的各种茅台联名吗?

民国时美商开办的沙利文糖果厂,建国后变成了益民食品四厂,早在1954年就做出了茅台酒心巧克力……

还有益民食品一厂,接收了沙利文的巧克力生产设备,做出的幸福牌巧克力在香港都很受欢迎,每年出口量一度达到上千吨。

国外的麦提莎流行起来之后,益民还仿制出了最早的国产麦丽素Mylikes,还是真·可可脂的那种!

03 遍及各地的甜蜜浪潮

当然,爱吃糖的可不止上海人。建国后,很多省市也开始发展自家的糖果工业。

糖果生产线,截图自B站@熬夜科普

但在五六十年代,西方对华经济封锁,进口机器很难获取,很多厂家做糖果的技术和机器,初期大多来自上海。

甚至有些地方的糖果厂,是在政府组织下,直接从上海搬过去的:

1950年,上海义利食品公司(包括糖果、巧克力、面包等生产线)迁至北京。

1955年,上海好华食品厂、太古糖果厂等五家工厂迁至安徽合肥,合并成立合肥好华食品厂。

1956年,上海三乐糖果厂与大沪面包厂等迁至河南洛阳,合并成立洛阳三乐食品厂。

1960年,上海三星糖果厂迁至福建三明,更名为三明食品厂。

1960年,上海华记糖果厂迁至广西南宁,与当地工厂合并为市糖果饼干厂。

三明食品厂的产品,图/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到80年代后,引进国外技术、机器变得越来越方便,一些糖果厂也靠着初期的积累,开始搞研发、搞创新。这时候的国产糖果江湖,简直争奇斗艳,热闹得不行。

1984年,张家港的一家乳品厂花40万引进巧克力生产设备。生产出的“梁丰”牌麦丽素,用代可可脂降低成本,价格更亲民:

也成了各路影视剧里的神秘毒药、救命仙丹;)

两年后,广州番禺的沙湾糖果厂和西班牙公司合资,引进全套自动化生产线和原料,做出了风靡全国的大大泡泡糖和OK口香糖。每年的产量,足足有12亿片!

没错,看起来很洋气的大大泡泡糖,其实是在广东生产的。图/小红书@效果拔群7006070

1991年,上海的喔喔奶糖搞出了“砂质糖果”的专利技术,能把奶糖做得软而易嚼,又不粘牙。靠着特色口感,硬生生从大白兔奶糖手里分走一大块销量。

然后是河南一家做罐头的食品厂,砸上百万从上海买来巧克力生产设备,又下重本引进了上海食品研究所的一项新式枕式奶糖技术。

1992年正好是农历猴年,这款奶糖就应景起名“金丝猴”,因为奶源好,口味不错,很快红遍大江南北,成为90后小朋友共同的童年回忆。

04 国产糖果,未来会更好吗?

但是,看起来花团锦簇的国产糖果,这时候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

“外患”,来自国外糖企的大举入侵。

从80年代末开始,费列罗、德芙、阿尔卑斯等洋牌子相继入场,搞情感营销,广告也拍得高大上,迅速成为时髦体面的送礼之选。

还有美国的绿箭,一度占了口香糖市场90%的份额。

又用益达的木糖醇,及时迎合“健康护齿”的潮流。一句“是你的益达”,到今天都还会被拿出来玩梗。

再后来有日本的悠哈,直接是刷新小朋友们糖果观的存在!

当时中国的奶糖虽然品牌繁多,但都跳不出“软糖”这个范围。要想做成硬糖,得进一步熬煮蒸发水分,但在高温下又会焦化变褐,卖相不好。

但悠哈靠着真空低温熬煮+快速成型的技术,做出了白白胖胖不变色的硬质牛奶糖,奶味浓,调味也有趣,一下就成了奶糖界的新晋顶流。

而另一边的“内忧”,是国内糖企缺乏创新,山寨盛行的风气。

早期的中国糖果业,大多从模仿起步,比如冠生园的太妃糖、牛轧糖,益民的麦丽素,在四五十年代确实已经足够新奇。

冠生园的椰子牛轧糖糖纸

但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资品牌带着新技术来降维打击时,国产糖果却依然陷在“模仿”的路子里走不出来。

金丝猴靠奶糖起家,为了扩大销量,先是模仿“七颗大白兔,能泡一杯牛奶”的广告语:

然后把麦丽素、QQ糖等各家产品都模仿了一遍,最后在费列罗这儿栽了跟头,侵权产品“巧斐罗”全部下架,还交了193万元罚款。

左:巧斐罗 右:费列罗

还有雅客麦丽素侵权玛氏的麦提莎,梁丰的“金莎”跟费列罗来回打过五次官司:

更别提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厂,光是一个奶糖,就能山寨出“太白兔”、“小百兔”、“小玉兔”、“乖乖兔”……大品牌即使有原创产品,也被抄得不胜其烦。

图/法制日报

21世纪以后,糖尿病和糖摄入相关的科普越来越多,这么一来,纯甜的糖果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成了洪水猛兽。

再加上糖果以外的零食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不断翻新。多重打击下,很多老牌糖果更是停滞不前,这些年来,大多靠着童年情怀,维持着不温不火的销量。

回看国产糖果当年的热闹,对比如今景象,难免有些唏嘘。

但爱吃甜,毕竟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偏好,在糖果市场上,也还能看到一些充满希望的趋势。大白兔依然在积极推出各种新口味和联名产品:

年轻的精品巧克力品牌,拿出了越来越让人惊喜的中国味道:

年货糖果徐福记,在北美销量飞速增长:

也有新兴糖果品牌,做出的创意产品,在国外卖得风生水起:

也许有一天,老字号会重新焕发光彩,又或者是现象级的新品牌出现,引领另一波国货潮流。

那时候的小朋友们,在说到国产糖果时,或许也能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甜甜记忆

0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