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的五月初五,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的叫法最多,有20多个。除去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之外,还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五月节,粽子节等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为通行和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纪念屈原;第二种认为这是龙的节日,要不怎么会有赛龙舟呢;第三种则认为这和夏季瘟疫产生有关,是为了驱邪;后来又出现了端午节最早是夏至节的说法。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可溯历史都很久远,如今的习俗都像是一种集合体。
首先第一种说法比较久远,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被楚怀王流放之后,秦国攻陷郢都,楚国从此灭亡,在外地的屈原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忧愤交加,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民众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向江中投放大量蜜食,成为粽子的起源;划船寻找屈原的踪迹,成为赛龙舟的起源。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便把他投江这天定为端午节,现在去学着考证之后是好心人,
第二种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最早的来源可能是吴越一代的人民,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随着吴越地区的开发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端午节的习俗逐渐的传遍全国,由地方同一成为全国流行。
第三种认为端午起源于恶日,也就是不好的日子。这倒是与夏季各类瘟疫疾病滋生有关,古代和平时期,瘟疫就是最大的天敌。因此我们的祖先规定在端午这一天要插菖蒲,烧艾叶、白芷等中药材,撒雄黄水,饮雄黄酒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后来又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之中,关于端午节的最早起源记述,应该是源自夏至节。因此,端午节的风俗,大多源自于夏至的风俗,也曾经有过雷同于夏至祭祀的活动。
在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中,也曾开宗明义对端午节做出解释。第一个解释便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只有在夏季,太阳才可能完全和乎于正阳的位置,端午又叫天中节的原因也在于此。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起源,都有其文化内涵,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它的历史也有几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纪念屈原,另一种就是为了纪念楚国的伍子胥。
关于赛龙舟的成因,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推测说是史前图腾社会的文化遗物,有一种是认为早在春秋时期越族境内就盛行了。
清代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进度,现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办龙舟的竞赛,香港有竟渡,近些年来,英国人也效仿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队伍进行竞赛活动,这倒是代表了文化走出去的一种趋势。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到了汉代才形成的。《荆楚岁时记》之中有这样的记载:“夏至节日食粽。”《风土记》之中有“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的记载,角黍是粽子的古称,这是除却你纪念屈原之外的另一种说法。
至于为什么要插艾草、挂菖蒲,前面也有过一定的介绍,基本上就是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门上挂的爱被扎得像战马的形状,菖蒲的叶子又很像锋利的长剑,据说这样可以让英雄的钟馗切上战马,拿着长剑勇敢的去捉拿害人的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