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4.18”
1967年11月20日上午,随着汽笛声,一列火车缓缓驶出了北京站,我们一千多名青年学生怀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雄心壮志,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去黑龙江农垦总局虎林县云山农场的征程。在这之后的岁月里,一代知青在黑土地上战天斗地、屯垦戍边、奉献青春、抛洒热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都已是两鬓如霜,陆续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当这些兵团战友在一起聚会时,却又像回到了那干劲十足的火红年代。往事非烟,一桩桩、一件件,犹如昨天。我们的云山农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是那样地令我们眷恋,令我们魂牵梦绕……
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幕,是1970年4月18日的一场大火。正是这场大火让我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们生命的价值得以涅槃,但我们许多亲爱的战友也在那场大火中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每年开春,农场都要放火烧荒。大片的荒地上,把荒草烧掉,为下一步开荒做准备。
那天是10连的战友们开始烧荒。将近中午,风势忽然加大,火借风势,在大片的荒草甸子上腾起熊熊烈焰,犹如条条火龙,夹滚着浓烟,直窜向完达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完达山上可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啊!
情势十分危急。此时,要想控制火势,10连的同志们已显得势单力薄了,他们迅速向团部求救。在家值班的团政治处主任立即通过广播发出救火命令:“火场就是战场,各单位紧急奔赴火场,扑灭大火。”不一会,灭火大军从四面八方迅速扑向火场,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打响了!
4连是离火场最近的连队。当时,全连正在吃饭,听到广播后扔下饭碗直奔火场。面对大火,同志们勇敢地冲向前去,迎着火边跑边打,一直打出好几公里路。可就在这时,风向突然逆转,熊熊火焰随着旋风凶恶地反扑回来,把那些身弱跑不动的女孩子、老同志卷进了火海……
待大火扑灭后清理战场时发现,在人与火的搏斗中有26名同志牺牲,40多名同志被烧伤。4 连是伤亡最重的连队,其中一个女知青班,一班人全部牺牲。
这就是当时惊动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4·18”大火。
4月18日下午,我带8连的同志去扑火,赶到团部时,张团长见主火已经扑灭,命令8连同志撤回,让我留在团部待命。随后我将当时的所见所闻写在了日记中:
伤亡这么多年轻的生命,同志们的心情都很沉痛。张团长一夜没合眼,研究抢救部署;机关的同志们一夜没合眼,跑前跑后协助抢救;来自4 师的6个医疗队的同志们没合眼,不怕疲劳,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抢救这些受伤的同志,全团上下有多少同志一夜没合眼啊! 家属连的同志们忙着给烈士做棉衣,工业连的同志连夜给牺牲的同志做棺材,5连的同志们准备了几十付担架,准备护送伤员上飞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夜,一架直升机降落在5连的空场上,兵团程克廉副政委来看伤员同志们了。他说:“党中央已经知道你们团的事情了,周总理亲自做了三点指示(具体不详),沈阳军区陈司令员亲自指挥这场战斗。”到4月19日早晨4时止,已牺牲了19名同志,其中,有5位同志的遗体是我送到太平间的,他们的名字是:
4连:李冬生,女,上海知识青年,1970年4月18日 20:40 牺牲;
3连:吕欣和,女,19岁,北京知识青年,1970年4月 18日21:30 牺牲;
3连:刘永臣之父刘巨福,59岁,1970年4月 18日 21:50 牺牲;
4连:李君,女,20岁,北京知识青年,1970年4月18日 22:02 牺牲;
4连:郝玉范,女,齐齐哈尔知识青年,1970年4月18日20:25 牺牲。
19日凌晨 4:30,团长跟我说:“一会儿,你乘第一架飞机护送伤员去哈尔滨,准备一下,马上出发。”7:05,飞机起飞了,我乘直升机护送五名伤员。他们的名字是:李连芳、李露、周金华、张作民、陈世清。飞机在空中飞行,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伤员开始有些烦躁不安,但很快就适应了。张作民有些烦恼,起初我以为他不适应环境,后来得知,是他认为自己伤得很轻,不应该先上飞机,应该让伤势重的同志先走。唉,多么好的同志啊!
我们的飞行高度是 500米,因为飞高了,恐怕伤员的呼吸、血压、脉搏就成问题了。经过1 小时30分钟的飞行,终于到达了佳木斯。另两架飞机也很快到达了佳木斯机场。
直升机刚平稳落地,兵团直属机关的首长和同志以及民航局的同志们,就投入到将伤员换飞机的紧张战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14 名伤员(陈世清出现休克,不能继续坐飞机)换乘到一架伊尔-14型飞机上。民航局的同志们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一擦,看着真是感人! 大家都在争分夺秒,都在“一切为了阶级兄弟”……
每当我看这篇日记时,心情总不能平静,感慨万千,这些战友的面庞一个个浮现在眼,那么亲切,那么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无愧无悔的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北大荒,永存于达山的黑土地上,也永存于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