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相机拍出的照片“灰蒙蒙”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方面:
1、相机感光元件的物理特性。
目前大部分相机,无论是卡片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基本都是采用cmos作为感光元件,而这种材料如果与原来的ccd对比,在呈现出的画面上确实会偏“灰”,很多老法师怀念ccd相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cmos的普及因为它有更多优势,比如高感光度会做到更纯净的画质表现、制造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可集成功能更多等等。这些优势使cmos已经成为主流感光元件,这点偏灰的特性确实也是客观存在的。
2、机内算法有意为之。
为什么不通过相机机内处理,直接把照片处理成对比度更高的风格?其实很多相机具备这样的功能,甚至有的相机机内就有曲线工具,想要什么样的色彩风格都可以进行调校。
佳能可以通过设置人像、风光、中性、可靠等照片风格来改变色彩趋向,而尼康则具有鲜艳、人像、风光等风格设定,松下相机很多内置多种滤镜,可以向后期软件添加滤镜一样设定照片风格,也可以手动设置照片曲线,甚至最近有一部蔡司相机,机内直接内嵌了lightroom软件。但如果您在相机上选择raw格式,或者标准的色彩风格,一般拍出的画面都会有些灰,对比度并不明显,颜色并不鲜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相机有意在为你保留画面细节信息,这些看上去灰扑扑的成像风格正是最大程度上包含了照片信息,暗部有细节表现,高光有一定程度控制,这才是为后期修片做足了素材信息保存。相机之所以比手机拍照更专业,在这方面也是一种体现。如果直接拍出对比度、饱和度很高的照片,在后期修片的时候反而会丧失很多细节信息无法找回。
3、设计理念。
使用相机拍照、拍视频的人,肯定是对画质有一定追求的人,而且对照片最终成像风格有着自己的不同风格取向,如果照片拍出来相机就自作主张地帮人进行了简单粗暴的ps,那显然与创作者想要的风格有一定偏差,也可能会是截然相反的偏差,所以,相机设计的最初理念就是要为创作者提供能加原始、可塑性强的素材记录信息,而非擅作主张将创作者的作品加工成开发者想要的样子。
所以,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我个人觉得相机拍出的画面发灰并不是一件坏事,这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
看不懂
发灰跟保留细节有毛的关系
通过后期可以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逆光直射镜头。镜头被手指抚摸了个遍。还有空气严重污染。背景亮度比被摄物大3-4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