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里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连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人孝敬父母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生活中有些子女和父母活得仿佛是夙敌。子女视父母为自由的敌人,父母认为子女活得像本错题集。
父母认为子女没良心,子女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太窒息。
三天两头地争吵是家常便饭,不时爆发的冷战也毫不稀奇。
和平相处尚且是个难题,亲慈子孝更无从谈起。
有人把问题归结到“穷”上面去,认为只要有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钱纵使有通天之力,但在亲子问题上面,如果没有做到这三点,哪怕有再多钱也无济于事。
1.是否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作家毕啸南说:“以往,我总以为天下父母大都是一个样子,舐犊情深,人之常情。年岁渐长,才知不过是我幸运,这世间父母愁,儿女怨,数不胜数。”
确实如此。
行走在这世间,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你才会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疼爱自己的子女。
是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里,小女孩友里是意外的产物。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出去吃喝玩乐,经常将她一个人丢在家里。
瘦小的她穿着单薄的衣衫,独自在院子里玩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哪怕是寒冷的冬夜也是如此。
因为觉得她是种拖累,她的父母总是为她发生争吵,而且还时常打她。她身上深深浅浅的伤痕让人无法直视。
最后路过的小偷实在看不下去,就忍不住将可怜的她偷偷带回到自己家里去。小偷的家虽然拥挤而贫困,可友里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在这个世上,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疼爱并善待自己的子女。
有些父母会将养育子女当作一场投资,他们的付出不过是为了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已。在他们眼里,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过是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的延续,赚钱的工具。
这样的父母,只会让子女觉得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刺在心,而无法涌起感激之情,温暖之意。
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想要子女孝顺自己,首先自己也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才可以。
2.有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
曾经看过一位名为李琴的女性的故事:
出生于一个河南焦作农村的她,十三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因为脑出血身体机能退化成植物人的父亲。
为了照顾父亲的身体,她每隔几个小时就会为父亲拍背翻身,整夜无法安睡。
为了照顾父亲的精神生活,让父亲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她甚至亲自动手在院子里建了一个花园。
她并不曾受到命运的优待,丈夫得了癌症,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住院。本就不富裕的家,全靠她一个人撑起。尽管如此,她却从来不觉得父亲是负担,而是觉得父亲是礼物和力量之源。
她如此孝敬父亲,是因为父亲从小在她心里种下了良善的种子。
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一直穿得特别干净体面。
因为母亲生了三个女儿,邻居们都看不起他们家,母亲也因此偷偷难过。可是父亲却不以为意,对每个女儿都很疼爱。而且还鼓励她的母亲要挑起头来做人。
村里孤寡老人的房子倒塌,无处可居。她的父亲便一家一户地动员,一砖一瓦地收集,帮老人重新盖起了房子。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被父母用善和爱熏陶出来的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把善和爱深植在心里,并适当地回馈给父母。
3.能否对子女一视同仁
王慧玲曾经在《基层女性》一书里讲过她自己的故事。
出身于安徽农村的她,曾经一度努力讨好自己的父母。
从在19岁到29岁这十年,她赚的钱基本上都给了家里,帮助两个弟弟读书,把他们接到上海安顿下来。
但她的父母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从不感谢她,也从来没有平等地对待过她。
他们给王慧玲的弟弟几十万元首付买房子,眼睛都不眨一下。但王慧玲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父母只给了两万块钱,最后还要了回去。
母亲甚至很直白地对她说过,如果她有十元钱,她会分给弟弟一人五元。
王慧玲曾经那么小心翼翼地想要讨好自己的父母,只为获得一点肯定。可是她最终明白,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获得和弟弟一样多的爱。
人们总是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并非如此。他们的偏爱明目张胆,他们觉得自己的不公合情合理。
对子女而言,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未必就会记得孝悌之义;被忽略的会留下无法言说的伤痛,即使尽到了赡养的义务,也总会有一道隔阂在心里。
为人父母不易,一碗水端平也很难,所以更要记得放一杆秤在心里。
切莫因为偏爱某个子女,让其他的子女寒了心,产生恨意。
作家毕啸南说:“一个人的自我和解是场终生之战,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这场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役。”
双向奔赴,才能处理好一段关系,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皆是如此。
愿天下的父母子女能够拥有和和美美的人生,而非视彼此为敌,留下一身的伤疤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