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首例试管婴儿·】——»
1988年,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顺利诞生。
然而,这个试管婴儿的平安出生却引来了诸多质疑。
甚至有专家断言郑萌珠肯定活不过40岁。
那么如今距离郑萌珠出生已经过去多年,她现在怎么样了?
«——【·渴望孩子的父母·】——»
这名试管婴儿的妈妈名叫郑桂珍,当初郑桂珍和丈夫结婚多年,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深切的愿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十年过去夫妻一直未能迎来自己的孩子。
这个问题在当时几乎成了他们婚姻中的一块沉重的石头,尤其是在传统的农村,孩子几乎是家庭的延续和希望,未能怀孕让这个家庭在亲戚朋友面前感到巨大的压力。
郑桂珍在多年无法怀孕后,她开始多次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检查后,郑桂珍得知了一个几乎摧毁她信心的消息:她的输卵管双侧严重堵塞,几乎无法再自然怀孕。
医生冷冰冰的诊断让她感到无望,仿佛是宣判了一种无法改变的命运,为了这件事,郑桂珍和丈夫尝试了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无一例外,都未能成功。
面对这个无奈的现实,郑桂珍和丈夫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为自己的希望努力。
他们在四处寻求治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新的医学技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1987年,郑桂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通过广播听到了关于试管婴儿的技术。
听到这一消息后,郑桂珍和丈夫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决定首先调查了解这一新兴技术,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更多的资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知道试管婴儿技术的可行性与风险。
但是,在经过一番仔细的了解之后,夫妻二人得知,试管婴儿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率低得令人沮丧。
尽管如此,郑桂珍和她的丈夫并没有被这些现实的困难所吓倒,他们坚信,如果放弃尝试就永远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于是,他们决定前往北京,为此夫妻二人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一些钱,踏上了去往北京的旅途。
«——【·尝试试管婴儿·】——»
经过长途跋涉,郑桂珍和丈夫终于来到了北京,此时,他们选择了当时在生殖医学领域比较领先的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在这家医院,他们遇到了张丽珠教授,张丽珠是国内早期从事试管婴儿技术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张教授的存在让郑桂珍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试管婴儿的过程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顺利,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那时的技术条件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郑桂珍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但每次她又强忍着泪水,坚持着继续治疗。
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团队也没有放弃一丝希望,一次次为郑桂珍调整治疗方案,尽全力克服技术与设备上的困难。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郑桂珍怀上了她的孩子,这让付出多年努力的郑桂珍和她的丈夫喜极而泣,他们根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怀上孩子之后,医院开始24小时的监护郑桂珍,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并且医院还制定了详细的监护方案,为的就是照顾好郑桂珍。
最终在1988年的3月10号,郑桂珍成功生下了一个女孩,并且给她取名为郑萌珠。
然而,郑萌珠的诞生却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质疑。
«——【·诸多质疑·】——»
许多人对于试管婴儿技术心存疑虑,甚至感到恐惧,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于“非自然”方式怀孕的概念并不理解,试管婴儿似乎成了一个人类伦理和医学界限的挑战。
一些人甚至认为,试管婴儿因为其“非自然”的产生方式,可能会遗传上先天性缺陷,甚至有些专家认为这样的孩子可能活不过40岁。
尽管如此,夫妻俩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反而变得更加坚定,他们相信,郑萌珠不仅会健康成长,更会超越那些偏见与质疑,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那么,后来的郑萌珠怎么样了呢?
«——【·如今怎样?·】——»
郑萌珠不仅在出生后健康成长,而且在每个阶段都超出了常人的预期,当她8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清晰地喊出“爸爸”和“妈妈”。
而在她2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熟练地哼唱歌曲,展现出远超同龄孩子的聪明才智。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萌珠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最终选择了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
她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医学技术的伟大,更代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她亲身见证了医学科技的进步,也为无数需要帮助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2019年,郑萌珠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时刻,成功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并顺利分娩。
这一事件再一次打破了外界对于试管婴儿的偏见和疑虑,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以及生命的顽强韧性。
郑萌珠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试管婴儿不仅能健康成长,更能突破社会的偏见与局限。
她的出生与成长,不仅代表了中国在生殖医学领域的飞跃,更是无数家庭对于科学技术和生命的信任和坚守。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被专家断言活不过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