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在采访中表示,人到晚年,要学会找点乐子,做个“傻子”,让自己活得舒适。
深以为然。
年岁五十五,已走过人生的高山,也尝过岁月的风霜。
到了这个年纪,既没有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也没有迟暮之年的步履蹒跚。
有时,一步走错,步步皆错。
而往后的日子,是甜是苦,终究看你自己手中还剩下什么。
年过半百,还请让自己拥有这三样东西,有了它们,即便时光不公,依然能安然度晚年,心无挂碍。
01
健康随行,晚福可享
一位作家曾说: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世间诸事,皆有取舍,唯有健康,不容妥协。
年轻时,或许不曾在意,总觉得身体结实,熬一熬、撑一撑,一切都将会过去。
可年岁渐长,所有你给身体带去的伤害,都会在某一天报复在自己身上。
2014年,作家马伯庸的亲戚因肺病住院,一家人决定集体体检。
起初,他并不以为意,在妻子的反复劝说下,他才勉强同意。
而体检报告显示,马伯庸的肺部有一片阴影,疑似早期恶性病变。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才开始深思:
过去的自己总是熬夜写作,饮食毫无规律,运动更是无从谈起。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调整作息,规律饮食,抽出时间锻炼,甚至去云丘山散心,舒缓焦虑。
当他再次复查时,医生对比片子后惊喜地告诉他,阴影明显缩小,癌症风险可以排除。
经历这场劫后余生,他感慨道:
“健康才是人生的主宰,只有守住它,才有资格谈梦想、拼事业。”
是啊,人这一生,奋斗固然重要。
可一旦身体垮了,曾经的努力和积累就像流沙,握不住,也带不走。
五十五岁后,未来的路仍旧漫长。
唯有把健康握在手中,一日三餐才有滋味,四季轮转才有期待。
慢下来,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
慢下来,给自己一个享福的机会。
心态平和,生活才会舒心;身体康健,日子才有盼头。
人生,有吃有宿就是一大幸事,无痛无病就是一大福泽。
懂得善待自己,才能真正享受晚年,去看想看的风景,去过想过的日子。
02
闲钱在手,重担可扛
作家余华曾说:
“人活一辈子,哪有人会没病没灾,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一些事,有准备总被没准备好。”
若有一些积蓄,生活自是从容许多;
若两手空空,未来的日子难免有诸多不安。
五十五岁以后,囊中的钱,往往是你晚年的底气。
《许三观卖血记》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水患刚过,荒年随之而来。
粮食短缺,大米价格暴涨,以往能买十斤米的银钱,如今只能换来两斤红薯。
偏偏这时,许三观家中已无余粮,积蓄耗尽,许玉兰每日忧心忡忡。
米缸见底,她只好用仅剩的钱,换来一百斤玉米棒,磨粉熬粥,好让粥显得浓稠些,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许三观生日那天,家里已许久未尝过干饭与荤腥。
望着妻儿消瘦的脸,他再难坐视,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卖血。
这次,血钱被压了价,仅得三十元。
手里攥着这点血汗钱,他只想带家人吃顿好的,可回家途中,身子一晃,终是支撑不住,一进门便昏睡过去。
此时,孩子们满怀期待,许玉兰却攥着钱,坐在门槛上落泪。
望着丈夫疲惫的面庞,她心疼得几乎喘不过气:“这日子……到底还有个头吗?”
不可否认,人世间90%的痛苦,多半是因为那一钱币子。
有人五十五岁后,依旧能够从容不迫,是因为早早存下了一笔养老钱;
有人年过半百,仍在为生计奔波,只因年轻时肆意挥霍,晚年只得四处求人。
诚然,钱虽不是万能的,却会让人活得体面,过得踏实。
想买点喜欢的东西,不用犹豫再三;想出去走走,不必担心开销;家人有需要时,也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是到了一定年纪,才会知晓:钱,是世上最养人的补品。
趁着时光慢走,赚些急钱,存住闲钱,方能扭转你的人生。
03
家人围坐,岁月可伴
人世间,朋友来来去去,亲人离离散散。
回望过去,年轻时奔波忙碌,总是淡忘故乡家人。
待流年往转,年迈苍老后,才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冷冷清清生活。
而人一生最可怕是,晚年时光,独坐窗前,身边无人可诉说。
《我们仨》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儿孙绕膝,家人同在,正是人生第一等大事。
王老先生曾过自己的一段故事:
他今年八十岁,年轻时是村里最勤劳的人,供养子女长大成人。
然而,退休后,独自守着老屋,日子虽清闲,却少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起初,他并不觉得孤单,直到一次感冒高烧,他连倒杯水的力气都没有,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才真正感受到孤独的苦涩。
儿女们得知后,商量让父亲轮流住在各家。
王老先生刚开始不愿意,怕给孩子添麻烦。
但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原来有家人陪伴,生活竟是这般温暖。
每天清晨,孙子喊他起床散步,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唠嗑,饭桌上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很认同一句话:“我们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哪还管什么福分的。”
子女在,心不慌;父母在,心自安。
无论是开心还是失落,有人可以倾诉;无论是顺境还是困境,有人可以依靠。
往后余生,便不再寂寞,也不再害怕。
幸福的晚年,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柴米油盐间的温暖,是家人围坐时的安心。
放缓脚步,同老伴多些亲昵,与子女多些陪伴,随老友多些叙旧。
有人懂,有人伴,人生的后半程才不会孤单。
▽
《半生缘》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人生的路,走到五十五,已然过半。
往前看,拼搏半生,风雨兼程;往后看,不再是奔波,而是珍惜。
操劳半生后的那一刻,才真正懂得:
晚年的幸福,从来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早早为自己铺好路。
养好健康的身体,才能安享岁月;手中存有余裕,才能应对风雨;家人相伴左右,岁月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