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或是一面镜子

典夏 2024-03-09 10:06:14

战后日本经济或是一面镜子

历史不仅仅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是一面镜子。日本在二战后经历经济腾飞,不久又深陷泡沫泥淖,至今仍在苦苦挣扎。何以如此?

一、泡沫产生

二战后美国接管日本,三年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大量物资需求都落到日本头上,市场巨大需求帮助日本摆脱战后内需不足的困境,日本经济复苏。而后,重视教育的日本生产出一大批高素质廉价劳动力,恰逢经济全球化浪潮,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工厂”。从农产品到电子产品,逐步走向世界。

20世纪70年代,发生两次石油危机(1973和1979),油价暴涨引发通货膨胀,需求萎靡、经济下滑。当时,日本顶住压力实现粗放型生产向技术生产转型。索尼、东芝、松下、丰田等品牌也是在这时闻名世界。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美国终于眼红动手,进而逼迫日本、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代表到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对日本来说,即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作为日本这样一个出口型国家,无疑是自断双臂。人家买你东西无非是图你物美价廉,现在你居然涨价,是欺负老实人吗?那就能不买就不买,实在要买也少买,日本商品在国外市场丧失竞争力。

既然国外市场靠不住,那就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国民也要存钱抵御风险,不愿消费。怎么办?一个传统的损招出现——降息,即不消费你的钱也会贬值,看你花还是不花!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企业生产成本变相降低。

终于迎来泡沫。降息会导致钱急速流进市场,市场钱无非进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进入实体经济引发通货膨胀,即物价飞涨,进入资本市场则导致资产泡沫,即股市成牛市。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携手共进”,举例即股市赚钱买房,买房赚钱炒股。

二、泡沫破裂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为何日本政府此时没干预这种左脚踩右脚的经济起飞行为?迫于外部美国和内部财团影响,小病讳疾忌医,终于病入膏肓。在金融市场放开后,财团授意银行把资金放出去,于是过度放贷成为常态,泡沫越吹越大。此外,财团自身也交叉持股,共同造梦。但是在1989年,日本终于忍痛把利率从2.5%抬高到6%,股市楼市泡沫瞬间破裂。

雪上加霜的是政府救助。按理说,刺破虚拟,资本便会重新寻找新宿主,人们会由务虚转向务实,可东亚文化不允许资本血腥的味道弥漫在社会中,政府开始救助,面对丧失造血能力的公司,政府输血救助,输血也不过是拖时间。钱不是印出来的,是物质生产总和的替代,这种救助无疑是继续吹大泡沫。又逢1998和2008金融危机,日本彻底陷入死局。

三、救赎一直在路上

姿态扭扭捏捏。面对美联储急速降息行为,日本犹豫不决,两年才将基准利率从6%降低到1.75%。期间日元自然是成倍升值,对日本来说自然雪上加霜。

财政、货币双宽松也难以摆脱通货紧缩泥淖。刺破泡沫后,房子股票为代表资产大幅度缩水,消费者对市场未来持悲观态度,不愿消费。加之日元持续升值,出口这驾马车半瘫痪。为销售产品,厂家只能降价。降价意味着工厂利润减少和员工收入减少,消费者愈加不敢消费。这时,政府一方面花钱在各种行业进行建设,刺激需求;另一方面刺激资金进入市场。但是,前面财团埋下过度放贷不良资产的雷,终于在这时爆开,银行破产,信任危机产生,日本被迫进入通货紧缩漩涡。

为了信心而增发国债。面对银行系统崩溃局面,政府疯狂发行国债,国债占GDP直逼150%。为了刺激市场直接做到0利率,甚至做到负利率。

安倍上台后把前面政策组合实行一遍,简称组合拳。即激进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刺激政策、为了增长的结构重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人虽然还是当年的那批人,可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一方面,日本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另一方面,多年通货紧缩导致消费者产生价格锚定效应,即考虑生产力持续发展,价格应该是不变或者降低,涨价就是不良商家。

面对疫情,日本再次印钱,又进入通货膨胀漩涡。

写在最后。自从泡沫破裂,深陷泥淖。日本经济仿佛坐上过山车一般,时而通胀,时而通缩。各种资本在用山顶和山谷起伏势能赚钱,面对割肉钝刀百姓只能被迫接受。此刻,看向镜中自己,竟不知自己肥廋!!!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塑余原创、首发。

0 阅读:12

典夏

简介:纯娱乐,别硬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