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性行为总是隐秘却又令人好奇的话题,即使是在观念不再守旧的今天,人们对于这一话题仍旧避之不及。
但研究性行为是很多科学家难以避开的领域,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科学家在相关领域背后所做的各种奇葩的疯狂举动!
亲密行为或致死1928年,科学家恩斯特·博厄斯发表了研究报告,由于跟亲密行为有关,该报告的关注度很高。
恩斯特的研究很有意思,他指出人类在进行亲密行为的时候,可能会因此猝死,并在报告当中列举了一些实验数据。
在报告出名之后,有不少人怀着好奇的心情来一探究竟。
原来在报告当中,恩斯特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叙述了一遍,研究方向大致人类亲密行为和猝死的关系,对此他专门聘请了一对夫妇,并记录下了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的心率。
然后,恩斯特竟然让这对夫妇在实验室当中进行亲密行为,一开始由于夫妻之间心脏部位有记录心率的仪器阻碍,再加上陌生的环境,都有些保守,后来进入到状态之后逐渐放开。
在过程当中恩斯特发现,双方的心率不断上升,一场运动下来,可以达到148次/分钟的频率,基本上和做剧烈运动相当。
一般来说,心率高于100就有猝死的可能性,心率越高猝死的概率也就越大。
要知道,148仅仅是平均值,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妻子的心率一共经历了四次峰值。
这还是在比较陌生的环境下,如果说在自己家中进行亲密行为,很难想象其心率又会飙升到多少。
因此,人类在进行亲密行为的时候容易猝死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依据。
不过,由于实验样本太少,恩斯特的报告说服力并不充足,再加上当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验对象,所以此次实验基本上没有参考性。
但不管怎么说,恩斯特还是开拓了人类研究亲密行为的某个领域,他的想法是不错的。
强大的想象力其实,恩斯特的实验并不算是真正的奇葩,比起接下来介绍的这位“狠人”,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德国耶拿大学附属医院曾发表过一篇极为奇葩的报告,他们声称有一位女性患者,仅凭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达到“顶点”。
这样的说法如果是从一位路人口中说出,肯定不会有人相信,但耶拿大学附属医院是权威的,并且他们在报告当中也有相关实验数据,也许是真的也说不定。
当然,报告并没有透露这位女性患者的信息,仅用女士来称呼。
内容大致就是,耶拿大学曾接到了一位女性患者,声称自己能够凭借想象力达到“顶点”。
刚开始医生不相信,于是女士为了证明真实性,让医生在自己身上安装仪器,记录下血压和脉搏的数值。
随着她想象力的不断丰富,这些数值都在飙升,并且很快跌落下去。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名女士还进行了剧烈运动,并记录下相关数据,医生惊讶的发现这些数据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名患者或许真的能够凭借自己想象达到“传说之境”。
这也不免引起我们的思考,比如说当男性出现梦遗的时候,是否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关呢?
当然,男性梦遗是有很多科学解释的,比如说长期没有排精或者说泌尿系统、不良睡眠习惯问题等等。
梦遗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状态,而报告中的这位女士似乎可以主动进行。
如果说耶拿大学附属医院的报告不是为了炒作,而是真正有案例存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侧面看出,人类所拥有的想象力究竟有多么强大!
核磁共振下的亲密行为最后这位科学家则是异想天开,试图通过核磁共振仪来透视人类的各种亲密行为。
在近代的时候,就有画家对人类的亲密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解构,并将其展示给观众。
【毕加索的作品中就有部分描绘了人类亲密行为】
但这些作画普遍出自画家自己的想象,又或者是尸体的解剖图,不免添加了艺术成分。
但人类在亲密行为的时候,真的能够被透视吗?这不,当核磁共振仪被发明出现之后,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荷兰医生佩克·凡·安德尔灵光一动,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先进的仪器,在人类的亲密行为中找到不同的地方。
于是,安德尔展开了行动,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并让他们在仪器之下亲密接触。
【现代的核磁共振仪】
安德尔在这场实验当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宝贵的资料,他十分兴奋,因为他认为这是人类开创性的发现。
在经过简单的资料整理之后,他决定将成果做成论文发表,结果无人问津。
安德尔不甘心,又将自己的实验研究投递给了知名杂志,结果被认为是恶作剧。
安德尔并没有放弃,而是又进行了多次试验,收集到了更多的数据做支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德尔如同他自己认为的那样,出名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科学家威廉·豪威尔·马斯特斯,为了研究人类的亲密行为,多次和自己的助手亲自参加实验。
虽说双方你情我愿,但究竟是为科学献身还是欲望使然没有人说得清楚,这名科学家也饱受争议,最终因为各种问题和助手分开。
参考资料:
【1】环球网:《专家析性服务定性:通过眼神表达爱慕属类性行为》
【2】王临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公共卫生学 妇幼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
【3】(美)威廉·L·雅博,芭芭拉·W·萨亚德,布莱恩·斯特朗,克里斯汀·德沃尔特著.认识性学.[M].爱白文化教育中心,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