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听说以后坐公交要花钱了?” 小丽在电话里焦急地问母亲老王。“哎,小区里都在传,说是要改老年卡政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老王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像老王这样的担忧,正在全国各地悄然蔓延。目前,全国约有1.2亿老年人持有老年公交优惠卡,占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近60%,日均使用次数约3500万次,占城市公交总客流量的17.8%。这项惠及亿万老年人的政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老年公交卡政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约43%的城市完全免费乘车,37%的城市给予半价优惠,其余则采取其他折扣或有条件免费的模式。 这种“一刀切”式的政策,在长期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2024年,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调整政策。例如,江苏某地级市将免费乘车门槛提高到65岁;浙江一城市每月免费乘车次数上限设为60次;广东某市则引入了分时段优惠政策。这些调整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大多地区已平稳过渡。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前的老年免费乘车政策面临着可持续性的严峻挑战。 报告建议,未来政策调整应朝着“精准化、分类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可大致分为“活力老人”(约30%)、“一般老人”(约45%)和“困难老人”(约25%)三个群体,未来政策应更加注重精准施策。
2025年,老年公交卡政策可能会有哪些调整呢?
首先,年龄门槛可能上调。 部分城市考虑将老年公交卡申领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甚至70岁。考虑到2024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8岁,这一调整并非没有道理。
其次,差异化优惠策略将成为趋势。 未来政策可能根据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因素,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低收入、高龄、残疾老人将可能继续享受全免优惠。
再次,使用次数或时段限制也可能被采用。 设定每月免费乘车次数上限,或在早晚高峰时段部分收费,这将有助于缓解早晚高峰时期老年乘客占用公交资源过多的问题。数据显示,早晚高峰期老年乘客占用公交资源比例达12.3%,部分线路甚至超过20%。
最后,补贴方式可能发生转变。 从“前端免费”转向“后端补贴”,即老年人先付费,政府再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补贴。这种模式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有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已公布规划的城市都强调政策调整将采取渐进式推进,并设置过渡期,以确保老年人能够适应新政策,并保障其基本出行需求。
然而,公交行业的亏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24年,全国公交行业亏损总额高达960亿元,其中15%-20%与老年免费乘车政策直接相关,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30%。例如,湖南长沙公交集团2024年亏损3.2亿元,老年卡免费乘车补贴缺口就高达7800万元。
国际经验表明,老年人公交优惠政策的设计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日本东京70岁以上老人享受7折优惠;韩国首尔根据收入水平实行差异化优惠;新加坡则实行分时段优惠。
北京、上海等地交通部门已发布声明澄清相关传言,表示目前没有调整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的计划,任何政策调整都将广泛征求意见,并提前公告。
为配合政策调整,政府还需要加强以下工作:提高公交服务适老化水平(目前全国仅约35%的公交车实现了完全适老化改造);加强老年人出行服务多元供给(如社区巴士、老年人专线);完善老年人交通补贴体系;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工作。
老年公交卡政策的调整并非简单地“取消免费”,而是一次复杂的公共政策重构,需要政府、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公交企业共同努力,在平衡老年人福利与公交系统可持续运营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目前,尚无全国范围内全面调整的定论,已公布计划的城市大多采取渐进式、差异化的调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