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克服负面情绪自我意识的不清晰《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就是“君子”饮食不求吃得饱饱的,住不求一定要安定,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谨慎的态度,这是一种懂得做人,知道如何生活的表现。孔子是我们国家的经验派大师,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孔子也一直讲自己的立场,没有为了论据而谈论立场。比如我在讲“君子”,都讲到“食无求饱”,讲到“居无求安”,讲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论证之前,我们先看看,孔子到底是如何认为的。
“君子食无求饱”,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怎么定义的?“君子”又是如何被用来定义的?这就要回顾我们的传统文字了。我的老家是河北保定的一个小农村,老家老人的身份证是一个“黄牌”二代。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承认,不能说村子里的老人是一个“黄牌”二代。孔子这个人的老家属于晋阳郡,孔子在晋阳城做官,有天,孔子路过家中的时候,问家中的儿子:“家里有老父在,我要去哪里呢?”孔子儿子就问父亲:“家里有老母在,我也要去哪里呢?”父亲反问儿子:“你的家乡是什么地方?”儿子答:“小庄子里。”父亲就讲:“我们村里,有个叫子贡的人,他家里养了二十多头羊,全是山东大山下的羊,好多条大山的水都流到子贡家里来,现在养了一百多头羊,只是为了供你家里的孩子和大姑妈生孩子。
你老母,已经生了三个孩子了。”那你老母都生了三个孩子了,你居然还想要生第四个孩子,“君子”?孔子就非常生气。孔子又教给了老母这个孩子一个道理,为什么老母会生孩子?这个孩子只要一生出来,老母就会收入到自己身上去,而且还会给自己的孩子钱。老母给的钱就叫“养老费”。养老费也是用在生孩子上的,老母就像一个人的心血来潮那样,他从孩子身上找到了乐趣。他不去想以后要如何赡养老母、孝敬老母,因为是一份血汗钱,他就拼命地用。这么一搞,老母的心思一撇,就“一见钟情”了,把子贡“逼”到了“死路”上。孔子反复的在讲“君子”,从来没有直接说“君子”。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面,没有“君子”。后来孔子成为了官,就很少有机会可以学习别人。孔子成为了佛门弟子,又一次问佛门弟子:“我是一个做坏事的人会被佛门弟子耻笑吗?”佛门弟子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们是为了人们而去作恶。而孔子的答案是,“君子”是做好事要得到奖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