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重臣夏原吉的升迁之路:狠狠拍打投机钻营、工于心计人的脸

文澜拾史趣 2025-01-22 13:48:25

夏原吉是明初的五朝重臣,深受太祖、建文、永乐、仁宗和宣宗五朝皇帝的恩宠,长期担任大明户部尚书,死后赠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谥号“忠靖”,朝廷免除夏氏家族世世代代的赋税徭役。

夏原吉并非学而优则仕,走得不是科举的成才捷径。

他出身寒微,早年丧父,靠着守寡的母亲供养,艰难求学。从小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就考取了秀才、举人,因品学兼优,被推荐到了京城太学学习。

科举取士自隋唐以来,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寒门子弟走向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科举取士中的“进士”,是一条重要的分水岭,只有考取了“进士”,才能走上仕途的快车道,才有希望成为封疆大吏、封侯拜相,而夏原吉的学历只是举人。

虽被推荐到太学学习,但如果不是官宦子弟,没有背景关系,极大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替皇家抄抄写写的闲散小吏。

太学管理松散,每月只有祭酒、司业来讲三五次课,其余时间都是太学生们自己背书、写字,全靠自觉自律。

那些官宦子弟,进太学只为镀金过度,用不着刻苦努力,极少数如夏原吉这样的寒门子弟,侥幸进了太学,也因前途和希望渺茫,犯不着去“悬梁刺股”。

按照常人的逻辑,夏原吉但凡“头脑”清醒一点,就该利用好太学的机会,去跟有关系、有背景的同学,搞好关系、拉近距离,为日后出人头地,铺垫人脉、积累资源。

但死脑子的夏原吉,却一头扎进书海里,别人玩耍嬉戏,他却每日正襟危坐,成了太学堂里的另类,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但事情就是这样凑巧,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公务之余,来太学闲逛散心,看到“与众不同”的夏原吉,大为赞赏,当即擢升他为户部主事,一步跃升为正六品京官,相当于副厅级,这是许多举人出身的士子,一辈子也难以到达的高度。

夏原吉在户部主事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五年,他工作认真、作风扎实,深得户部尚书的赏识。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成了副部级高官。

但好景不长,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造反,起兵打进了南京城。时局动荡不安,建文一朝的官员,要么作鸟兽散,逃离京城躲灾避祸,要么忙着找人牵线拉关系,与新主子燕王朱棣的人套近乎,急着改头换面、改换门庭,拜新码头、认新主子,谋求新的富贵。

只有夏原吉像没事人一样,既不逃跑,也不向朱棣表忠心,日日正常上班,而且比之前更忙,没日没夜地守在户部。

京城官员除了死忠于建文帝的官员,都主动拜见了朱棣表示归顺,但朱棣一直没见到户部副部长夏原吉的人影。

朱棣震怒,让人将夏原吉五花大绑,押到了自己面前,当即就要以死忠建文的罪名,将他斩首示众。

夏原吉没有半点恐惧,也没有求饶,只是平静异常地对朱棣说道,“殿下,能否再给我三天的时间,还有三天的时间,我就可以将户部全国的钱粮帐目整理好,清清楚楚移交给新朝了。”

“燕军进城,户部官员都走了,户部的账册遗失严重,管理混乱,非同小可,事关全国!”

朱棣自然清楚户部账册,对于新朝的极端重要性。当年刘邦带兵攻入秦都咸阳城,萧何不要金银珠宝,一头扎进秦宫,埋头整理收集全国的人口、土地账册,为刘邦日后统一全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棣看着眼前这个不通人情世故、不谙钻营迎合的瘦弱书生,力排众议,免了夏原吉的死罪,还将他提升为户部左侍郎,不久又升为户部尚书。

有人不服,对朱棣说,“夏原吉是建文的忠臣,不能重用,不可信任!”

一向杀死如麻的朱棣,却笑着摇摇头,“他不是建文的忠臣,他是大明的臣忠,他既能忠于太祖,忠于建文,又怎能不忠于我!”

永乐元年,浙西发生大洪灾,当地官员治理不善,闹出了严重的饥荒,民怨沸腾,朱棣心急如焚,夏原吉主动请缨,前往浙西赈灾。

夏原吉来到浙西后,每日在太阳的暴晒下,赤脚布衣,徒步田间地头,往返乡村民宅,顾不得吃、顾不得睡,实地踏勘考察灾情,寻求救灾救民的良策,将自己弄得骨瘦如材,不成人形。

作为户部尚书、钦差大臣,亲自前往救 灾,已是皇恩浩荡,只要确保朝廷的钱粮,不流入私人腰包,有序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不急起民变,安稳度过灾情,就是大功一件。

夏原吉完全可以每日坐在钦差行营,听汇报做指示,调度筹谋。像他那样,拼了老命地去工作,在很多精明人的眼里,完全是犯傻,浙西远在天边,再怎么拼死命,老板朱棣远在千里之外,看不着、听不到!

但,夏原吉在浙西赈灾的同时,朱棣的心腹知己姚广孝,也正好在浙西考察,他将夏原吉的一切全看在眼里,大为感动。姚广孝回京之后,对夏原吉大为赞赏,他对朱棣说,“夏原吉真有古代士大夫的仁爱之心,如果大明朝的官员都像他一样,盛世很快就会到来!姚广孝的一句话,在朱棣心里,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

自此之后,朱棣将夏原吉视为肱股之臣,倍加信任倚重。

漠北边防,一直是朱棣的心腹大患,他生前五征漠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明国库长期处于亏虚状态。

永乐十九年,朱棣最后一次提出北征的时候,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元吉,终于忍无可忍,站出来表示反对。

此时的朱棣年迈体虚,已经不适合再御驾亲征,更何况常年用兵征战,已经掏空了大明的国库,百姓们苦不堪言,在夏原吉看来,眼下无论如何都不适合再出征漠北了。

一向理解支持自己的夏元吉,竟然如此激烈的反对,朱棣怒火中烧。

盛怒之下的朱棣,下旨革了夏元吉的官,下狱抄家。

朝廷派去抄家的官员,看到夏家的景象,几乎惊掉了下巴。如果不说这是夏元吉的家,任凭谁也不会相信,一座破宅子居然是户部尚书的居住地,一眼望去几乎没有一样像样的物品,就连一个下人也没有,与一个普通百姓之家没有二样。

这么多年来,夏元吉想尽一切办法为朝廷开支节流,苦苦支撑着朱棣的不断用兵北征,他自己却过得如此清苦。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临终之时,“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

弥留之际的朱棣,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夏原吉,想起他的铮铮谏言,才会说出“夏原吉爱我”这句话来。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当了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去诏狱救出夏原吉,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不久后,又加封夏原吉为太子少傅。

夏原吉在关键当口站出来,跟朱棣唱反调,在聪明人眼里,分明是在引火上身。但凡抄家时,抄出一星半点不清不楚的钱财,朱棣正在气头上,夏原吉必死无疑!

夏原吉如果能有半点“聪明”的心思,脑子稍为“灵光”一点,又怎么会公开站出来,反对一心要建立文功武治的朱棣北征呢?反对朱棣北征大漠,不是等同于有人站出来,反对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吗?

但夏原吉就是这样,不懂为自己的前途性命着想,一心只想着国家,常年征战,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作为全国的大管家,他必须站出来犯颜直谏,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也不管不顾!

但如果夏原吉攻于心计,一味顺从朱棣的意愿,又会怎样呢?一定会被朱棣叫去随军管理大军后勤。漠北的冰天雪地,战争的艰苦环境,特别是打了败战后的狼狈不堪,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夏原吉,能否挺得住大军搬师回京,都是个未知数,更不用说最后熬到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登基,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同时继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夏原吉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出于初心,努力做好自己,却总在冥冥之中让自己受益,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才是人间正道!

0 阅读:1
文澜拾史趣

文澜拾史趣

文澜拾史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