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纪录片《逃离山东》在各大平台播放,瞬间引发关注,该片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山东地区人口外流和社会变迁的问题。
影片揭示了山东在经济、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挑战,试图解答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这片曾经的热土。
如今的山东,问题很多。
人口外流的现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至2020年间,山东省常住人口增加了573万人,显示出一定的人口增长。
然而,近年来,山东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净流出的趋势。
2017年:山东省人口净流出约42万人。
2018年:人口净流出约20万人。
2022年:常住人口减少约7.2万人。
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39.82万人。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总人口有所增加,但人口外流问题依然严峻。
人口外流的原因分析:山东以传统产业为主,如化工、机械、纺织等。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和产业升级的需求,许多传统企业面临关停或转型。例如,从2017年起,山东大力整顿“小、散、乱”的化工企业,导致大量企业关闭,直接影响了就业机会。
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完全吸纳因传统产业调整而失业的人口,导致部分劳动力选择外出谋生。
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山东的民营经济相对不发达。2019年,山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营经济的活力不足,限制了就业岗位的多样性和数量,迫使部分人才流向经济更活跃的地区。
除此以外,山东人才流失与吸引力不足:山东高校毕业生的外流现象明显。2019年,山东16市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其中聊城、济宁等地的留存率甚至不足10%。
毕业生更倾向于前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寻求发展机会。这与当地产业结构、薪资水平、发展空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虽然山东拥有青岛、济南等大城市,但与深圳、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相比,这些城市在经济活力、产业多元化、创新氛围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年轻人更愿意前往那些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生活质量的城市。
山东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社会风气相对保守。在山东,酒文化确实在社交和商务场合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人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难谈事”。
山东酒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强调“礼仪”与“关系”,而酒桌正是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场合。在山东人的传统观念里,酒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交流工具,是“感情的催化剂”和“信任的桥梁”。
感情联络:在酒桌上推杯换盏,被视为“交心”的表现。“酒过三巡,话匣子打开”,许多商业谈判、合作细节往往在轻松的酒桌氛围中得以敲定。
礼仪表达:山东人讲究“以酒敬人”,敬酒代表尊重。拒绝喝酒,可能会被误解为“不够给面子”。
在一些传统行业,尤其是建筑、房地产、制造业和地方贸易中,酒桌常被用作商务谈判的“润滑剂”。通过一起喝酒,能快速拉近关系,甚至在“哥们儿义气”的氛围中促成合作。
在就业观念上,许多人倾向于追求稳定的工作,如公务员、国企职位等。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同时,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体制外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影响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年轻人往往承担着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责任。然而,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增大,许多年轻人感到难以在家乡实现理想的生活质量。这促使他们选择前往经济更发达、机会更多的地区寻求发展。
针对人口外流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山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18年以来,山东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旨在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山东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政策,如为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等。同时,放宽落户限制,吸引外省人才来鲁发展。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措施,提升营商环境的吸引力,鼓励创业创新,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逃离山东》通过对人口外流现象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山东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人才流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虽然近年来山东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产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需持续努力。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环境、转变观念,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推动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