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这头嗜血的巨兽,它吞噬生命,摧毁家园,却也意外地催生了某些产业的繁荣。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航空工业便上演了这样一出令人瞩目的“战争经济学”大戏。 苏-34、苏-35、苏-57……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都披上了战火淬炼的钢铁光泽,产量陡增,只为满足前线战场的急迫需求。
这其中,苏-35战斗机的命运尤其引人注目,它不仅成为战争的受益者,也正经历着一次从“中国市场宠儿”到“国际市场新秀”的华丽转身。
原计划生产200架后就功成身退的苏-35,如今却因战事而焕发了第二春。 你想过吗?这曾经被中国视为先进战机的代名词,如今却在俄罗斯的战略转变中,逐渐淡出了中国市场。这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2025年初,改进型苏-35交付俄罗斯空天军。它不再仅仅是空中优势的争夺者,更是地面和海上目标的精准打击者。 这是一种全能型战机的蜕变,是俄罗斯在战场上持续摸索,不断改进的结果。但这高效的杀伤力背后,是无数俄罗斯技术人员的日夜攻关,是无数士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实战经验。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俄罗斯军工业实力的象征,更是其在国际军事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然而,战争终将结束。那么,当硝烟散尽,苏-35的未来在哪里?
答案是:出口!但,这出口市场,却不再包括中国。
曾几何时,中国是苏-35的首个海外用户,24架战机曾一度令世人瞩目。但如今,随着歼-16和歼-20的相继服役,中国对苏-35的需求骤减。这并非苏-35的性能不足,而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战机已达到甚至超越了其技术水平。中国,这个曾经的“买家”,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苏-35的“竞争对手”。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巨大进步,也预示着国际军事格局的悄然变化。这24架苏-35,与其说是装备引进,不如说是中国军事工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个标志着中国已具备自主研发世界先进战机的能力的里程碑。 俄罗斯对中国追加订单的期待,最终落空了。曾经的合作伙伴,如今在同一赛道上展开竞争,这或许才是国际军事市场最真实的写照。
与苏-35的出口前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空天军对苏-57战斗机的期待。 然而,在战争的紧迫形势下,优先满足数量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苏-35,作为一种技术成熟、产量可观的四代半战机,便成了俄罗斯战场上的中流砥柱。为了满足战争需求,俄罗斯不惜投入巨资提升苏-35的生产速度,这背后是国家资源的倾斜,更是对战争形势的精准判断。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35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它的航程大,作战半径接近2000公里,技术成熟,并且经过了实战的检验。这些优势,足以吸引许多渴望获得先进战斗机的国家。
伊朗和阿尔及利亚,已经成为了苏-35的新客户。伊朗订购的至少24架,甚至可能达到60-70架;阿尔及利亚的订单数量虽然未公开,但也至少有24架。这些订单,将为苏-35的未来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标志着俄罗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积极布局。
未来,印度尼西亚、朝鲜等国也可能成为苏-35的潜在客户。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或许会打破曾经阻碍苏-35出口的各种障碍。可以预见的是,俄乌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将全力以赴开拓国际市场,苏-35的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苏-57的国家来说,苏-35将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俄罗斯航空工业实力雄厚,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他们正将全部精力放在满足战争需求上,但这只是暂时的。未来,出口将成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主要目标,而苏-35,作为一款技术成熟、产量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战机,无疑将在这场新的竞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生产线,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繁忙。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从中国市场的悄然退出,到国际市场的强势崛起,苏-35的故事,折射出冷酷的国际军事竞争,也展现了俄罗斯军工企业的韧性与活力。
你们认为,在未来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苏-35还能走多远?它又将如何书写属于它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