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让不同的人对“老年”有着不同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 15-44 岁人群称为青年人,45-59 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 到 74 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 75 岁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
但一个人是否“服老”,往往也要看具体情况。有的人刚过三十就宣称自己“心态老身体也老”,而有些到了退休年龄的人,却对“老”绝口不提,因为“我没觉得自己老,只要国家需要我,我还能再干二十年。”
即将步入老年的“60 后”一代,是颇为特殊的一代中国人。他们是“婴儿潮”一代,造就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口红利,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当他们开始走上社会,正赶上了改革开放,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在数十年间大幅度提升,见证且亲手造就了日新月异的时代,进入 21 世纪,他们深刻地参与了全球化的浪潮也从中受益,如今,他们正开启一波史上最大的“退休潮”。
他们在中国的时代变迁历程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拥有改革开放的青年、经济红利与PC 互联的中年、资产富足与移动互联的老年,他们的退休生活也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他们,正用自己的真实人生,构建出一个“新老人”群体。
「人间像素」正持续关注他们的故事。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们关心他们会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下半场,更关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是如何身处他们的时代。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新老人”,或是身边有熟悉的“新老人”,欢迎你与我们取得联系。
下面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讲述 65 岁上海阿姨珠珠的故事。
“我对自己要求很严的,我就要做到最好”跟珠珠第一次打照面,眼睛和脑子都很忙。
她一身用心打扮,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其中许多细节,无论是整齐梳在脑后的发髻、精心打理过的眉毛,还是款式与戒指配套的项链,与裙子颜色相呼应的丝巾、鞋子……上上下下无不透露出“精致”二字。这样的女性,若是用上海话来形容,就是一个“嗲”字。
加了珠珠的微信,一点开个人主页,一行“活到老,学到老,做精致的时代女性”赫然放在视频号的简介里。
一般人写这样的简介大抵会被诟病“太不谦虚”之类,但是看着眼前人,再低头看看这行字,只觉得贴切。
珠珠今年 65 岁,从“上海小囡”长成如今的“上海阿姨”,经历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个体户“下海”乃至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浪潮,珠珠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讲。
今天我们记录的真实故事,是珠珠的成长故事,也是一代上海人的故事。
「曹杨新村」
1950 年,根据中央指示,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指出:“目前经济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应运而生。后来,上海又陆续建设了凤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崂山新村、玉田新村等工人新村。此后,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人新村建造活动。
工人新村不同于老上海的传统里弄,也不是欧洲式的街坊,而是郊区型花园式的居住区。1959 年出生的珠珠,就是在这样的工人新村出生、长大。
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一年,让她赶上了 1977 年恢复高考。但也因为体检不合格,她错失了被大学录取的机会。“我说那让我上个中专,也说不行,因为名额就占在那个大学里面的,都不行。”回忆起当年,珠珠有遗憾也有释然,“那一年有很多人,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都没有上成大学。”
身体不好没去下乡是“因祸得福”,没能成功升学在之后就业时,也成为珠珠另一种“因祸得福”。
在家待业了一段时间,开始参加各处招工考试时,珠珠发现自己可以算作“猴子称大王”,因为“(考上)大学走了,中专走了,技校走了,剩下来的那些都是什么?我在里面考的话,我全市考第一名。”
最终,她选择去离家不远的区百货公司上班。报道第一天,店经理评价内向的珠珠说:“你各方面都好,但你不适合干商业。”
就是这么一句不适合,让内向了二十年的珠珠硬生生将自己从 i 人变成了 e 人。动力就是那一句“你说我不适合,我偏要干给你看,我一定做得最好。”
那时没有“销冠”的概念,“我什么考核,技能考核,销售指标,我都是第一”。
眼睛毒的售货员,一眼就能看出来顾客能穿哪个尺码,珠珠被分在毛线柜台,什么颜色好卖什么颜色不好卖,她看一眼就知道,她不仅能看出顾客穿哪个尺码,每种毛线含毛量高低,到后来顾客打什么式样毛衣需要几卷线,都能估摸地大差不差。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珠珠还主动去工厂车间学习,将柜台上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工厂,沟通如何改进。放在今天,珠珠就是“深入产业链上游”的改造者,而在那个全国都以买到“上海货”为流行的时代,她的努力带来的是每个月 7 元的奖金。“虽然看上去也不多,但一个季度加起来也有一个月工资了。”
「1988年,珠珠与好友去桂林旅游」
“山上下来的”个体户当时上海有位明星售货员马桂宁,本领是“找他买布、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知要买多少。一分一毫、一点不差”。“他在南京路是十佳服务明星,我在长寿路这条街,也是十佳服务明星。”
从一线售货员到采购,再到承包柜台、管理团队,靠着一腔想要证明自己“可以”的热情,珠珠在百货公司的职业生涯不可谓不拼命。
但真正通往财富自由,还是得乘上时代的东风。
珠珠夫妻二人都在百货公司工作,90 年代初,珠珠的先生因为在单位受排挤,忍不住“下海”,成为一名个体户。“那时候我们都说个体户是‘山上下来的人’,很没有面子的,出来还是需要勇气的。”
两人在玉佛寺附近租一个 1.5 长的柜台,每逢初一十五卖毛巾给香客,一块钱一块钱地攒下了第一桶金,之后才在长寿路陕西北路租下一片店面,卖起了羊毛衫。
为了孩子上学和就医能有保障,珠珠选择留在单位,为了避免“假公济私”之嫌,珠珠主动申请调去了业绩最差的男装衬衫柜台。那个柜台原先连年亏损,一切从头做起。
“原先进货是教条主义,每个尺码全部来一箱,中间的最俏的、正常的体重的、身高的都是肯定卖掉了,最后剩下的就是两头,卖不掉就打折、亏损。”珠珠回忆说,“看了一下情况之后,我就不这么进货,我是中间最多,‘两头’保证有就可以了。”
把最差的柜台“盘活”没用太多时间,珠珠也没能在那个柜台待太久。夫妻二人用几年的时间,将羊毛衫卖到了东北三省,各个城市最好的销售点,都有他们的位置。
一直到过年回家发现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珠珠果断放弃了这份事业,回了上海。“我们那代人,(好多人)没有赶上上大学,那我的孩子不能废了,不然我们奋斗这么多年也是白干。”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珠珠这一代生活在城市里的“体制内”人士,都只有一个孩子,子女教育常常被放在事业的前面,对女性尤其是如此。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1994 年,在上海城市产业结构大调整、纺织工人大下岗的背景下,上海航空决定放宽乘务员招聘的年龄限制,在纺织系统下岗女工中,招聘一批客舱乘务员,从上万名报名者中选拔出的 18 位下岗纺织女工后来被称为“空嫂”。
差不多同时,上海房屋置换公司也放出了 30 个岗位,也主要面向纺织系统下岗女工招聘,从事房地产交易工作,当时的招聘广告上写得是招聘“房嫂”。
「珠珠作为“房嫂”代表接受采访」
已经从单位停薪留职的珠珠也抱着碰运气的想法去了招聘现场。复试时老板问她为什么想来做“房嫂”,珠珠回答说:“我没有事干,闲着无聊呀。事情又想找一件事情干的。我说你们这边招聘,我总归比纺织厂工人都能干一点。”
入职第一天,珠珠就作为“房嫂”代表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她将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上海房地产从起步到腾飞的 20 年。
做“房嫂”那几年,珠珠经营的是置换业务。一直到 1998 年,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彻底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海的换房市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珠珠和同事们就成为了上海商品房市场最早的中介经纪人。
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珠珠买了电脑,尝试自学装修设计,后来因“装修水太深”而作罢。女儿考上大学后,珠珠更是开始大展拳脚,创办了自己房产中介公司。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热闹与波动,珠珠可以说是“全程参与”。
一到 50 岁,珠珠就办了退休,正式结束原单位的“停薪留职”。
但那时珠珠自己的业务正是蒸蒸日上,退休于当时的她来说不过是办了一道手续。从“房嫂”到再次创业,与其说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不如说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找到职业定位的心灵自由之路。
莫道桑榆晚,为霞正漫天珠珠正式退休是 60 岁,定居在澳洲的女儿生第三个孩子时,珠珠和先生本想在女儿家多待一段时间,照顾女儿。
原定在澳洲待三个月,珠珠的先生只待了一个月就回了国。“那边地广人稀,小孩子八点钟睡觉了以后没有事情做,他怎么可能睡得着。”珠珠待得更久一点,但也还是决定将退休生活的主阵地放在上海。“确实在那边待不住。”她说。
工作时要做得好,现在退休了开始享受生活,也要玩得好。
如今,珠珠是朋友圈里的 KOL(关键意见领袖),她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在网上看到养生知识、生活窍门,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尝试,再热情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她喜欢调配养生茶,按季节时令增减保温杯里的花材、药材,朋友们也学着她天气干燥泡些菊花,冬天加点红枣桂圆。最近,除了保温杯,珠珠还会随身携带一个折叠小水杯。“到哪里坐下来,从保温杯里把茶倒出来慢慢喝,不烫嘴。”她说。
珠珠的讲究,就藏在这一个个小细节里,聚会时朋友看她有什么“新招”学了去,下次聚会大家又讨论起来,用年轻人的话说,这就是“活跃的社群氛围”。
但即使是如珠珠这般“江湖走老”,也免不了在跟团游的时候“被坑”。
那次跟团游,因为早起就下大雨,一车人一大早就被带进了购物点,早起加上同情心上头,珠珠和同行的朋友们都不自觉地陷入了购物的氛围。
“那个托装得很可怜,小小一个女生,说自己是老板的孩子,放假来体验一下销售,说爸爸不给我提成,我只要有业绩就可以,总之说得很打动人,我们全部都被他感化了,每个人都买了。”珠珠回忆道,“而且还是疯抢,等所有人买完第一轮后,我们又被带到另一个房间,看更高档一点的商品,这个时候我才觉得不对劲,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看着同伴还想掏钱,又没带那么多钱,跟她开口借卡来刷时,珠珠赶紧跟同伴小声说“谨慎一下”,才避免了更大的消费。
吃一堑,长一智,珠珠从此在选择旅行产品时更谨慎、也更挑剔了。
去年 10 月,珠珠在视频号刷到一个叫“共比邻聚会游”的直播间,发现专为退休群体设计的产品“一日聚”。“一人一百多块,两顿饭,中间还可以唱 KTV。”当时珠珠就呼朋唤友一起下单,热热闹闹去体验了一番。
体验完加了会员群(这对珠珠和朋友们都不陌生),小管家在群里招募“志愿者老师”,珠珠也报了名。“我本来就喜欢玩的,加入这个不是蛮好的吗?我对产品了解了,然后朋友再想去哪里玩,我就可以直接带他们去。”没想到的是,从此珠珠又收获了一份“新工作”,将日程塞得满满当当。
「珠珠作为志愿者代表领取证书」
平台的用户主要是退休群体,所谓“志愿者”也从退休群体中招募,多了一条要求是“爱分享、爱组织”。在共比邻的旅行线路里,除了标配的导游,还有一位由志愿者担任的“银发领队”,这位志愿者更懂同行者的需求,也能监督旅行团的质量,避免珠珠之前踩过的那种“坑”。
我们遇到珠珠,就是在其中一条旅游线路里。那时她已经发挥自己的社交本领,成功带过好几条线路。
除了作为跟团志愿者去短途或长途旅行,珠珠的日程还包括参加共比邻提供的多样课程,比如手机摄影、视频剪辑、在线表格等等。“有(志愿者)老师提出来想学什么,我们就做个课程给到大家。”共比邻小管家介绍说,周一到周五,他们所在的写字楼里常常会呈现对比强烈的图景——打扮精致、神采奕奕的老年人来上课,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年轻打工人,则往往面容疲倦,充满“班味”。
「珠珠与志愿者伙伴们聚会」
如珠珠所说,“现在每天就想的是玩,就是好好的、快乐的、健康的,每个月钱就进来了。状态能不好吗。”。
从 2022 年开始,中国每年2000万的巨大“退休潮”会持续至少十年时间。面对这一代视野开阔、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新老人”,许多生意都应该为“新老年”人群重做一遍。
更丰富、更多元的退休生活,是他们应得的。
(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珠珠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