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湖北一条中华鲟待产期间意外受伤,八千尾鱼苗被成功救活

裘克谈史 2023-09-13 04:38:20

2007年,在湖北宜昌的长江江段上,突然出现了一具动物的尸骸,这具尸骸体型巨大、模样奇特,漂浮在水面上谁也不敢靠近,死鱼的出现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恐慌,于是就立即通知了当地的渔政部门。

经过打捞,人们发现这是一条长达三米的巨型鱼类,鱼体严重腐败,人们已经很难辨别出它的原形,经过相关专家的仔细研究后,发现它是一条野生的中华鲟,身上有许多的伤痕。

解剖发现,这条中华鲟已经怀孕待产,可却没能等到排卵就死于非命,然而这件事情还未平息,当地的渔政部门又接到了渔民的电话。

一位渔民报警称自己误抓到了一条大鱼,大鱼此时受伤严重,看起来非常虚弱,相关专家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了事发地。

经鉴定,这条伤痕累累的大鱼,正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此时的它躺在渔民的船舱中一动不动,只有微弱的呼吸证明它还活着。

对专家而言,这条野生中华鲟的出现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当时野生中华鲟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在野外发现它们的几率微乎其微。

然而让专家感到揪心的事,这条中华鲟全身充血,身上80%的黏液受损严重,在医学上相当于重度烧伤,生命已经危在旦夕。

除此以外,专家发现这条中华鲟与意外毙命的中华鲟一样,都是成熟且怀孕的中华鲟,此时该如何才能保全这条中华鲟的生命,成了专家心里最关心的事情。

渔政部门迅速启动水陆联运体系,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条怀孕的中华鲟,送到我国中华鲟研究所进行抢救治疗。

受伤的中华鲟在安全运达研究所后,专家们立即展开了对它的救助,由于它体色发黑,于是专家们就称它为“小黑”。

在动物保护所里,“小黑”的生死牵动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因为每一条野生中华鲟的死亡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专家对“小黑”的抢救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救助过程中,专家发现“小黑”体表黏液损伤严重,尾鳍已经坏死,如果在野外的话将很难存活,经过多名专家的连夜诊断,他们决定先对“小黑”进行手术,将它坏死的尾鳍进行切除。

整个过程中,专家们都尽可能地不伤害到“小黑”,随后又给它涂抹了大量的蓝色药膏,这能帮助小黑快速恢复它体表的黏液,但是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与它同时期的动物几乎已经全部在自然环境中消失,只有它顽强地存活至今。

中华鲟具有在江海洄游的特性,为了繁殖后代,成熟的雌性中华鲟个体会从海里出发,艰难地逆流而上,耗时一年的时间,洄游一千多公里,最后回到出生地,位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沿岸,并在那里产下自己的后代。

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华鲟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甚至已经濒临灭绝,其原因有很多,长江是我国河流航运的主要航道,每天往来的船只非常多,各种船只的船桨时刻都在威胁着生活在江中的鱼类,中华鲟就常常因此而遭受伤害。

此外,江中大量的采砂、采石船的出现,每天翻江倒海的挖掘作业,也改变了当地水底环境,加上此前人们的捕捞行为,都给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了致命打击。

更致命的是,原本在长江的合江县到金沙江屏山段这,800公里的水域中有16个中华鲟的天然产卵场,但由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将长江拦腰阶段,切断了中华鲟洄游产卵地的路线,最终造成了中华鲟数量的锐减。

经过几天的紧急抢救,小黑的体表黏液正在慢慢恢复,身体充血的现象也已经得到了缓解,它已经能在水中自由地摆尾和掉头。

看着“小黑”身体状况不断好转,专家们纷纷松了一口气,就在专家们给“小黑”做全面检查的时候,专家们刚放松下来的心又紧绷了起来,因为此时的“小黑”已经到了排卵期,然而它却没有任何的排卵反应,难道野生的中华鲟只能在野外进行产卵吗?

因为研究发现,野生中华鲟只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这种代代相传的行为已经刻进了中华鲟的基因。

那么,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华鲟原有的产卵地已经被破坏,它们新的产卵地又在哪里呢?

专家对此分析道,在我国葛洲坝的下方,那里是江水落差最大的地方,巨大的落差会带来湍急的水流,这样的自然环境是中华鲟最喜欢的产卵地,那么这里会是中华鲟新的产卵场地吗?

专家亲自来到了这片水域展开科学考察,专家发现这段流域的水质洁净度高、含氧量高,而且流速适中,这些都符合中华鲟对于产卵地的需求,并且附近存在着大量的岩石河滩,能让鱼卵有一个扎实的附着地,防止鱼卵不会被乱石流冲走,间接的提高成功孵化率。

那么,这个理想的产卵场是否是野生中华鲟新的繁衍场所呢?

专家请来了当地的一位渔民,从江水中打上来了一些小鱼,然后将这些小鱼进行解剖,在剪刀划破鱼肚的一瞬间,一些硕大的鱼卵从鱼胃中倾泻而出。

这一发现证实了专家的推测,因为这些被小鱼吃掉的鱼卵正是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也就是说野生中华鲟确实将这里作为了它们新的产卵地。

中华鲟单次产卵在40万颗以上,最终能孵化成功的不到10%,多数鱼卵在孵化前就被其他鱼类吃掉了。

经过严谨的科学考察后,专家发现这片区域已经有中华鲟来到这里产过卵,于是专家立即对这片区域的水文地理资料进行收集,为人工再建中华鲟产卵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为延续中华鲟种群带来希望。

经过对新中华鲟产卵地的数据分析,专家将野外环境尽可能地还原到人工繁殖的环境中,在长江边上建立了两个大型水泵厂,直接从长江中取水,从水源上模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环境,并且在水池边建立出水口和氧气泵,调节水流流速,使实验室中的水流流速与自然环境中相同,水池的温度也被严格控制在17到20度之间,而“小黑”就在这种水域环境中等待着自己的生产。

一天,负责饲养“小黑”的工作人员发现“小黑”出现了异常反应,整个研究所中顿时紧张起来,在专家的帮助下,“小黑”成功产下了20多千克重的鱼卵。

六天后,经过人工授精的鱼卵有80%孵化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小黑”与它8000多尾后代一起被放回了大自然。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小中华鲟慢慢地游到了江中,有的小中华鲟还停留在江面上,远远地望着岸上的人们不愿离开。

小中华鲟似乎是在对未知的环境充满了恐惧,但很快它们的身影就消失在了水中,而这是它们第一次在长江中游泳,它们需要慢慢适应这里的一切。

这次救援行动为保护野生中华鲟工作提供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同时也为人工繁育中华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0 阅读:45
裘克谈史

裘克谈史

品今朝古史,论大事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