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道
道【dào】,金文的字形是在“行”字的中间夹着一个“首”字,后来有的还在下面添加了“止”。篆文写成了以辵和首组成的会意字。
01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首者,行所達也。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许慎说,“道”的本意是供人行走的道路。
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首”本是指人的头颅,可引申为指道路的顶端,即目标的意思。而“辵”是行走的意思。所以“道”后来又引申出做人的道理、理想社会的秩序和事物的客观规律。秦汉时行政区划中的“道”,与县是同级,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唐代时的“道”则相当于后来的省。日本至今还保留着“道”这样的行政区划,如北海道。
02文献选读
《周禮·地官司徒·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途);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田野间的道路系统与沟渠系统是相对应的。
西周时实行的“井田制”,一井有九夫,即九家。两家田地之间的水渠叫“遂”,遂上面的道路叫“径”。“径”是田埂上的步道。十家田地之间的水渠叫“沟”,沟上面的道路叫“畛”。
“畛”是田间的大道。百家田地之间的水渠叫“洫”,洫上面的道路叫“途”。“途”是山丘下的道路。千家田地之间的水渠叫“浍”,浍上面的道路叫“道”。“道”是笔直的道路。万家田地之间的水渠叫“川”,川上面的道路叫“路”。“路”是可以直达王畿的道路。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一达,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道路。
有二个方向的道路称为“歧”,有四个方向的道路称为“衢”,有五个方向的道路称为“康”,有六个方向的道路称为“庄”。歧路、通衢、康庄,这些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詩經·小雅·采薇》: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缓缓地行走在道路上,又是渴、又是饿。
《周易·謙卦·彖傳》: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天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给我们带来了光明,而地气是处于低处而冉冉上升的。
天道的规律是满盈后即亏损,因谦虚而受益。大地的规律是因低调谦虚所以才会有流入,而使之满盈。鬼神的本性是损害满盈而施福于谦虚;而人类的本性是厌恶满盈而喜好谦虚。
《周易·繫辭傳上》:一隂一陽之謂道。
《周易·説卦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道的运行规律是日月阴阳之间的转变,地道的运行规律是山川刚柔之间的变化,人道的准则是有“仁”有“义”。
《周禮·天官冢宰》:儒,以道得民。
《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儒者是以传播做人的道理和社会理想,来赢得民心的。是以羞耻之心来引导民众的道德观念,以礼貌之心来规范民众的言语行动,从而使民众自觉地遵守人类共同的社会秩序。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斜[yí])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老子说,假使我稍微有点知识,那么我就会走在大道上,我最怕的是走上斜路。大道很平坦,可人们却就是喜欢走小路。
03
成 语 典 故
安贫乐道
安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所坚守的价值观。不被欲望所伤,不被利益所累。
“《文子·上仁》: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
道存目击
孔子说:像温伯雪子那样的人,他都不需要说一句话,你只要看到他一眼,就能感受到他浑身散发出深厚的道德修养。
“《莊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中庸之道
为人处事保持中正而不偏激。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符合“天道”与“人和”者,才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天道”与“人和”,必陷于孤立无援。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小道消息。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04
以「道」作偏旁的字
引导(導)的“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