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炸锅!歼20的“娘家”竟被低价收购?

战线砍一砍 2025-02-08 14:57:20

2025年初,一条爆炸性消息席卷全网:生产中国五代战机歼-20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简称成飞集团),以17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被中航电测收购。一时舆论哗然——“这价格连24架歼20的成本都不够!”网友痛心疾首,质疑声四起:“军工巨头为何‘贱卖’?”“背后是否有不可告人的意图?”

这究竟是资本市场的“割韭菜”,还是国家战略的“一盘大棋”?本文将拨开迷雾,深度剖析这场交易背后的逻辑与深远影响。

一、成飞困境:军工荣耀背后的“钱袋子危机”

成飞集团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金字招牌”,从歼-5到歼-20,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中国战机的半壁江山。然而,光鲜背后隐藏着巨大压力:

研发投入无底洞:歼-20作为尖端隐身战机,单机成本高达数亿元,且需持续迭代技术以应对国际竞争,资金缺口巨大。

体制局限困局:作为传统军工国企,成飞长期依赖国家拨款,利润受政策限制,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融资。

国际竞争倒逼:美国F-35已量产超800架,而歼-20的规模化生产亟需资本助力,否则可能错失战略窗口。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成飞的困境,是中国军工企业转型的缩影。”

二、174亿之谜:是“贱卖”还是战略重组?

争议焦点:成飞集团注册资本高达640亿元,为何交易价仅为174亿?网友戏称“蚂蚁吞大象”。真相可能出乎意料。

1. “借壳上市”的资本阳谋

为何选“小壳”中航电测?该公司市值仅几十亿,但同为中航工业旗下企业,交易本质是“左手倒右手”的资产重组。

核心目的:通过注入成飞资产,中航电测市值将飙升至千亿级,为成飞打通直接融资渠道。

定价逻辑:174亿对应51%股权(据部分报道),实为国资体系内“协议定价”,非市场化估值。

2. 军民融合的国家意志

政策背书:2015年中央提出“军民融合”战略,要求军工企业引入社会资本。

双重效益:既缓解军费压力,又通过上市倒逼企业管理升级。

风险隔离:成飞核心军工资产仍由国资控股,民资仅参与配套产业链,确保国家安全。

专家点评:“低价≠流失,这是混改的必然代价。”

三、深层次博弈:资本与军工的“相爱相杀”1. 资本化浪潮的必然性

全球趋势: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巨头均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是军工扩张的必由之路。

中国路径:此前已有中航沈飞、中航西飞等借壳上市案例,成飞只是“后来者”。

2. 争议与隐忧

国有资产流失疑云:部分学者担忧,低估值可能导致利益输送。

技术保密挑战:上市后信息披露或增加技术泄露风险。

民资“搭便车” :社会资本能否承受军工长周期、低回报的特性?

网友神评:“歼20上市?那我买一手支持国防!”

四、未来图景:成飞上市的“三重冲击波”

行业变革:成飞模式若成功,将推动航天科技、兵器工业等巨头跟进,重塑中国军工版图。

技术飞跃:募资数百亿后,六代机、无人机、太空装备研发有望提速。

国际竞争:资本市场加持下,中国军工出口或挑战美俄传统优势。

大胆预言:10年内,中国或诞生市值万亿的军工巨头!

结语:174亿背后的“大国棋局”

成飞收购案绝非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中国军工从“国家包办”转向“市场赋能”的关键一跃。当歼-20的轰鸣声与股市的钟声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国家在崛起路上对制度创新的勇敢探索。

0 阅读:25
战线砍一砍

战线砍一砍

一起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