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项非遗保护措施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如今已蔚然成风。近日,全国各地两会相继召开。非遗一直是各地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如何推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如何推进非遗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等话题,各地代表、委员积极发声,表达看法。
做好活态传承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2025年湖南省两会上,湖南省政协委员、娄底市政协副主席、娄底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傅小松认为,春节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传承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与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保存这些文化记忆非常重要。
傅小松表示,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南方、北方差异就很大,即使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区,习俗也不尽相同。这些中华传统习俗不仅需要发掘梳理,更需要在传承中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同时,要探索“科技+文化”融合方式,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激发传统文化的澎湃动力。
在2025年江西省两会上,江西省人大代表、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国家级非遗项目夏布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婉菁带来了3个与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建议。吴婉菁认为,非遗来源于民间,成长于群众中。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因此非遗保护要做好活态传承。吴婉菁表示,将继续投身于非遗的展示推广中,并将其积极融入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和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推进工作中,为非遗保护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 在中国能建城市发展公司武汉城市花园小区举行的社区庙会上,当地居民在现场观看舞狮表演。 新华社记者 程 敏 摄
拓展“非遗+”融合路径
在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表示,近年来,内蒙古依托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非遗资源,秉持“保护优先、整体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自治区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及孕育其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依托游牧文化、河套文化等文化形态已创建和拟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在“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丽辉建议,探索拓展“非遗+”融合路径,推进非遗与旅游、节会、美食融合发展,深度开发乡村游、民俗游、康养游、竞技游等新业态,将非遗深度融入春节、那达慕大会等重要节点,策划举办非遗年货节、购物节、美食节等活动,打造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工坊等,促进非遗资源转化,不断提升非遗的综合效益。
一味调料,传承近300年,龙牌酱油是湘潭人的调味“担当”。在2025年湖南省两会上,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龙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汪峥嵘说,古法技艺的传承和匠心精神的传递,是龙牌酱油的核心特色。如今,在湘菜大发展的情形下,龙牌紧扣“烟火气”,把新湘菜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的创新当中。汪峥嵘建议,推动“文旅+美食”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湖湘文化与美食之间的联系,通过拍摄纪录片加大对外宣传,打造老字号精品旅游线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匠心的传承。
重庆市级非遗项目万古鲤鱼灯舞,是一种在大足区活跃和传承了1200多年的民间舞蹈,观赏性强、寓意美好,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重庆市政协委员、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建议,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传承水平和创新能力,让万古鲤鱼灯舞表演更加专业化、正规化。组织万古鲤鱼灯舞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文化艺术节、民俗活动等,为其提供展示平台,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建立鲤鱼灯舞文创产品开发团队,推动鲤鱼灯舞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鲤鱼灯舞文化品牌,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 在杭州市西湖区第四届新春文化集上,几名小朋友在活动现场体验陶艺彩绘。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深化人才培养
吴婉菁表示,非遗保护要着眼青年传承人才的培养,为广大青年传承人搭建学术研究、创意孵化、就业创业培训的平台。整合设计服务、运营推广等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径,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夏布绣特色的“非遗潮品”,推动夏布绣的现代化转型,为非遗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加强与地方资源合作,发挥好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地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共建、技能培训合作,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张丽辉同样认为培育人才很重要。她建议,各地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与保护作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性内容,健全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为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依托相关高校、企业和机构,强化非遗人才引进、培养,增强非遗传承活力。
(本报记者 李佳霖 整理)
责编:武玥